近年来,湖南省教育厅深入实施芙蓉人才行动计划,全面推进引才、聚才、铸才、育才、扶才、优才六项人才工程,扎实推进教育人才队伍建设,为加快建设科教强省,服务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做出了积极贡献。
聚焦产业重点领域招揽、引进人才。一是大力支持本科高校与省内骨干企业、科研院所深入合作。聚焦产业链配置人才链、创新链,面向行业产业重大需求组建了10个国家级、122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6个湖南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41个湖南省高校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和一批校企联合实验室。柔性引进了新药创制团队、飞机发动机关键材料技术研制团队、油菜分子生物学创新团队等多个研究团队,在有关科研领域取得了重大科学突破。二是支持职业院校加大领军人才引进力度。截至2018年底,湖南高职院校全职及柔性引进院士、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省级及以上技能大师、“万人计划”人才、芙蓉学者等各类人才760人,其中,院士7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41人。三是吸引省内外高层次人才来湘创新创业。组织研制《湖南省先进储能材料、动力电池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人才匹配“二三四”行动方案》,编制“企业名录”“人才需求目录”“高端创新人才库”,每年举办四场专题对接会,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才支撑。
立足“双一流”建设汇聚、吸引人才。一是以“双一流”建设带动高水平人才汇聚。湖南省“双一流”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第一周期项目名单已于去年公布,“双一流”领军人才计划、创新团队计划加速实施,一批学科领军人物、中青年学术骨干和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正在三湘大地加速汇聚。2018年,全省高校新增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创新团队2个(全国仅3个),长江学者14人,国家杰青2人,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16人。目前全省高校院士人数占在湘院士的90%,拥有长江学者121人、国家杰青66人,国家自科基金创新研究群体9个。二是实施专项人才计划带动高层次人才培育。如中南大学实施“升华学者计划”,湖南大学实施“优秀青年人才培育计划”,湖南师范大学实施“世承人才计划”,湖南农业大学实施“神农学者计划”,湘潭大学实施韶峰学者“313人才工程”等。三是大学科技城建设带动形成人才高地。目前,省教育厅正着手制定有关文件,推进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融入岳麓山大学科技城建设,加快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凝聚和培养高端科教人才。
围绕经济社会需求培育、造就人才。一是调整优化专业结构。2019年,省属本科院校共增设本专科专业点51个、调整学位授予门类专业点2个、撤销本科专业点29个,同时积极引导职业院校对接产业专业结构实行动态调整。二是深化课程改革。2018年,全省共认定51门课程为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认定100个左右的校内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和100个左右的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基地,推动高职院校与1230余家企业开展订单培养,与125家企业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三是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在2018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40项,湖南高职院校获奖总数排全国第1位、中职排第5位。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全国选拔赛上,湖南电气装置等8个项目共有10人次进入前10名。同时,思齐教育等一批大学生创业项目走向社会,并成长为有一定规模的公司。四是推进教育国际交流合作。2018年共派出各类公派出国留学人员954人,根据我省社会经济发展急需专业,配套资助了128人作为湖南省地方合作项目录取人员出国访学。积极支持高职院校配合企业走出去,近三年来,我省高职院校仅在非洲就累计培训4254人次。
面向农村基层需要培养、输送人才。一是扩大农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规模。2018年全省招生录取各类农村教师公费定向培养11366人,招生计划完成率为98.26%,招生规模在全国各省市区排名第一。二是开展技能人才定向培养。从2018年起连续三年,依托相关职业院校每年为贫困地区培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从业人员1000人,为湘西州培养农业技术人才300人,为51个贫困县市培养基层农电员200人。三是实施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采用“网络学习空间+线下集中辅导+自学”方式,开展农民大学生培养,自2015年以来,累计招收农民大学生4.39万人,到2018年底已毕业8023人。四是组织技能人才免费培训。近年来,全省职业院校培训贫困地区技术技能人才40.5万人,培训贫困地区乡村干部和致富能手22.5万人。五是引导职业院校积极面向农村、农民办学。2018年,全省高职院校招收农村户籍学生分别占高职高专院校招生数和在校生数的76.1%和73.6%。中职占比分别为89.3%和89.1%。
深化管理机制改革扶持、激励人才。一是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实施意见》。切实改善高校进人用人环境、改进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机制、优化高校科研评价机制,为高校营造宽松的人才培养引进氛围。二是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省属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重点在劳务费开支范围,专家咨询费开支对象和标准,差旅费、横向经费管理等方面,出台了针对性、操作性较强的规定,赋予了高校科研人员更大的自主权。三是出台了《湖南省深化高等学校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称(职务)评审制度改革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将高校教师教授职称评审权下放至全部高校,增加创新成果等评价指标的权重,将参评人员的业绩水平、实际贡献作为评审的重要内容。四是研制《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芙蓉学者奖励计划”实施办法》和《芙蓉教学名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芙蓉学者奖励计划,拟每两年评选一次,今年拟招聘特聘教授50名,讲座教授30名,青年学者100名,按类别和聘期每人每年给予10-20万元奖励。芙蓉教学名师重点向一线教师倾斜,每年评选100名,拟按聘期每人每年给予10万元资助,并单列10个指标用于遴选思政课类教学名师。五是组织开展第一届全省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会同省总工会对每个学科一等奖第一名授予“湖南省五一劳动奖章”。
采取各项有力措施服务、保障人才。一是强化政策保障。在研制《湖南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湖南教育现代化(2019-2022年)》两个文件中,把服务保障人才放在重要位置,强调要优化高校进人环境、完善高校用人管理,提升一流人才培养与创新能力。二是强化投入保障。自2017年起,省财政每年投入15亿元左右用于高校“双一流”建设,并逐年增长,其中大部分经费用于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和创新团队建设。2019年出台《湖南省高校“双一流”建设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将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水平作为专项资金分配的重要因素予以考虑。三是强化待遇保障。从2015年起,对到我省贫困地区县以下基层单位就业,服务期3年及以上的毕业生连续给予3年学费补偿,每年最高可获万元补偿。在教师职称评审中,向农村和艰苦边远地区倾斜,对长期在农村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中小学教师,不作论文、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提高实际工作年限的考核权重。制定进一步保障全省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的政策,推动各地提高义务教育教师工资待遇水平。四是强化人才子女入学保障。督促各地开放人才子女就学条件,对在湘工作和居住的高层次人才子女,保障其在本地接受义务教育权利,与本地户籍学生享受同等待遇。同时对符合要求的高层次人才子女,指导各地根据意愿和实际情况由各地优先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