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思政资讯 > 正文

冯刚、王莹:时代新人培育的内在要求与实现路径

作者:发布时间:2021年01月28日 15:21浏览次数:

国家的“大德”、社会的“公德”和个人的“品德”,共同构成了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丰富内容。

立足于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背景,有必要从人才培养定位、内在本质特征及其价值主体作用等方面进行内涵梳理,从而加深对时代新人的理解。

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主体和目标,时代新人应当厘清道德层次,坚持以德为先,树立正确认识,提升人生境界,在躬身实践中深化道德养成,真正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在人们日常生活与社会活动中起着调节和规范的作用,“道德”关乎个人的成长成才,也关乎民族振兴、国家发展。社会的进步发展,离不开“大德”的支撑,即全民族智慧与力量的融合、共同价值理念的凝练。国家的“大德”、社会的“公德”和个人的“品德”,共同构成了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丰富内容。新的时代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人们的文明素质和道德觉悟也将出现新的飞跃,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9年10月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这既是对原有《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开拓创新与丰富发展,也为新时代下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提供了根本指针。时代新人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有生力量,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主体和目标,应当重视道德建设对时代新人的塑造作用,挖掘时代新人蕴含的多重内涵和作用,并分析“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重要内容对时代新人培育所提出的内在要求,探索出符合教育规律和个人成长规律的时代新人培育路径。

一、深刻理解时代新人的丰富内涵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首次使用了“时代新人”这一新时代人才培育的提法,时代新人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最直接相关,此后“时代新人”的主体性特征日益凸显,其内涵不断丰富和拓展。立足于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背景,有必要从人才培养定位、内在本质特征及其价值主体作用等方面进行内涵梳理,从而加深对时代新人的理解。

1.培养定位:时代新人肩负着历史使命与时代担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历史方位,社会主义事业开辟了新的历史征程,党和国家对青年的成长以及青年在新时代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寄予了殷切期望,呼吁新时代人才的涌现。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回答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关于教育的根本问题,自“时代新人”提出后,社会各界也对其进行密切关注和广泛讨论。随着实践进程的不断推进,关于“时代新人”的重要表述更加丰富和具体,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以及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也反复指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重要的职责,“育新人,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更是明确指出,“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必须聚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2],明晰了时代新人应当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要求。时代新人是在新的历史方位下的人才培养定位,体现了党和国家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反映出新时代下人才培育的道德要求。同时,时代新人肩负着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也是赢得当代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在培养过程中应当厚植家国情怀、民族情怀、人民情怀,引导其明大德,培育爱国情怀,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守公德,承担社会责任,树立担当意识;严私德,注重个人德行,锤炼意志品质,立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将个人的不懈奋斗融入到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价值体认和价值追求之中。

2.本质追溯:时代新人凸显人的主体性与全面发展

党和国家在不同发展时期都有相应的人才培养定位,纵观“社会主义新人”教育思想到“三好学生”、“四有”新人、“培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直至“时代新人”,这一系列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都反映出时代新人的历史性、时代性特征。时代新人是新时代背景下明确而稳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从本质上也反映出人自我觉醒的过程,党和国家尊重人的主体性特征,致力于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使人获得自由,成为真正自由自觉的主体。

时代新人中蕴含着“新的”、“时代”特征。时代新人身处新的历史方位,面对新的矛盾变化,迎接着新的发展机遇,应对着新的风险与挑战,其发展要素、道德水准也不断完善。时代新人应当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崇高的爱国情怀、高尚的道德品质、丰富的知识储备,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的”、“时代”特征并不是孤立、割裂的状态,而是继承着过去,展望着未来,从时间序列上看是连续的时态,其形式不断丰富拓展,内容也在创新发展,符合当前我国社会的需要。

时代新人中蕴含着“主体性”特征。“主体性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对客体的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3]。主体性是人对自我价值认可的基础,是对自身存在意义的积极映射,是连结个体意识与社会共识的纽带,是实现价值认同与价值转化统一的内在动力。时代新人的培育对个人综合素质提出更全面的要求,不仅实现个性化发展,也要具有崇高的价值追求;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之中,使不同群体、特别是青年群体在社会交往中形成集体意识与共同理念;立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唤醒人的内在共识,使人的类本质得以体现。时代新人将个体的主体性、群体的主体性以及人类的主体性相连接,实现了个体性、人民性与人类性的统一,使人不仅关注个体自身发展,更加注重广泛的群体价值,真正使人成为实践主体。

3.价值引领:时代新人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取向

核心价值观是在社会层面广为接受的价值标准,代表着一定社会相对稳定和集中的思想观念,体现着社会发展水平与社会文明程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聚焦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的价值要求,凝结着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的价值追求,“任何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均建立在一定的意识形态基础之上,明确的意识形态性与坚定的核心价值观念是国家治理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4]党的十九大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着眼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时代新人紧密相连,强调时代新人应当作为价值主体发挥作用。《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则强调推进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夯实基层基础,强化道德建设的法治保障,聚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本领、乐于奉献、善于创新的奋斗者、实干者和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时代新人具有明确的政治内涵,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有生力量,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实践主体和目标,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主体,新时代下应当从更宏观的角度理解道德以及时代新人所承担的道德使命。个人品德和社会公德是以国家层面更广泛的“大德”为依据的,而“大德”这一崇高的品德是建立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基础上的,不论大德、公德与私德都体现着个体对国家的情怀与责任,也成为了时代新人的精神力量和道德规范。

从根本上来看,时代新人的价值认知、价值选择与价值转化都会影响着社会主义事业实践的成效。社会主义价值观作为价值引领机制,时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法与行为方式。因此,更应当正确把握时代新人的特点,掌握新时代下不同公民群体、特别是青年群体的心理特征、思想状况,引导人们在评估事物时作出正确价值判断与选择,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在当今多元价值观中坚守社会主义的价值认同。

二、公民道德建设对时代新人培育的内在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是在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精神状态等方面同新时代要求相符合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总体要求提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着眼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促进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密团结在一起。同时明确指出要培养和造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并把筑牢理想信念之基作为首要任务,凸显了鲜明的目标导向,培养时代新人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工作都是聚焦这个目标进行和开展的,因此,应当正确理解公民道德建设与时代新人培育的内在关系。

1.根本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道德观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认为,道德是历史的、实践的,是带有阶级性质的,道德本身是一种意识形态,与经济基础密切相关。生产方式影响着人与人的交往方式和思想观念,“人们自觉地或是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5]同时,道德也具有社会历史性,受生产力水平的制约,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而不断变化,归根结底反映的是经济发展的变化。从马克思主义视角理解道德,在时代新人培育过程中,使道德建设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引导其正确评估和判断当前的道德问题,并立足社会实践,将人作为逻辑起点,坚持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推动实际道德问题的解决。共产主义道德追求的是全人类的道德,社会主义道德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从属于共产主义道德范畴。

现如今,在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深刻变革的大背景下,多元思潮充斥着思想领域,青年们也更加追求利益的多样化,价值取向也变得多元化,肯定个人价值的同时也要提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滋生泛滥。培育时代新人既需要具体的实践锻炼,也需要生动的道德浸润。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社会主义道德观的根本地位,要求时代新人在增长本领、勇敢投身社会实践时,应当正视市场经济中新的公民道德问题,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始终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始终保持公民道德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把握好根本道德原则,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价值诉求。

2.精准着力:全面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提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要把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作为着力点。这四方面“德”的建设,是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从社会、职业、家庭、个人不同层面共同构建的有机统一体,反映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层次性、全方位特征,也体现出公民道德建设新的时代要求和更丰富的道德内涵。其中“个人品德”是在原《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内容上的拓展创新,成为了公民道德建设新的着力点。关于个人品德建设的内容,在党的十七大上就有明确的提及,强调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加强个人品德建设。此后在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上,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有关“个人品德”建设的内容更多出现,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

这一内容的变化和发展,也对时代新人的培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时代新人作为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目标,需要在社会上遵守社会公德做一个好公民,在工作中遵循职业道德做一个好建设者,在家庭里践行家庭美德做一个好成员,在日常生活中培养个人品德养成好品行,这些具体细致的要求,是时代新人应当具备的道德内涵和道德素质。另一方面,提出新的个人品德这一着力点,也更加注重时代新人作为实践的人、主体性的人而发挥作用。人是具体的、现实的,是道德的主体,是公民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社会、职业、家庭中的道德建设归根结底是要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所有的阶层与群体也都是由个人构成,从个人的德行出发,重视个人道德素养的培育,也会影响周围的个体,进而形成水平相对稳定的道德群体,因此在时代新人培育的过程中,既要注重整体的道德素质建构,也要注重个人品德的养成。

3.动态养成:实现道德建设中知情意行的转化

时代新人道德素养的形成不是由理论到理论静止不变的,是提升道德认知和推动道德实践相结合的动态变化。时代新人道德建设的过程也是品德结构中知、情、意、行四要素相互转换的过程,是从道德认知出发,上升到道德意愿与道德情感,产生道德判断与道德责任,直至道德意志,最终到道德选择和道德实践的转化过程。道德素养的培育是由表层向深层不断发展的,是知行合一的养成过程,最终使时代新人发自内心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

道德认知是对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等基本内容和要素的认识,可以反映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个人道德修养层次等方面的内容。道德认知是起点和基础,是时代新人客观、理性地建构道德规范的过程,在培育时代新人的过程中,必须充分把握当代青年的新特点和新规律,使其对道德的知识性认知转化为情感上的共鸣,强化道德认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入人心,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与道德责任,更加体会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也会大大增强。不但如此,时代新人应当培养道德意志,筑牢道德根基,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实现个人理想融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之中,在是非曲直、国家荣辱面前做出正确选择。道德实践则要求时代新人应当将道德认知、情感、意志转化为日常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融入到社会、职场、学校、家庭等各方面之中,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道德建设水到渠成。道德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把握人的知、情、意、行的品德结构与道德素养层次性的统一。

三、公民道德建设视域下时代新人培育的路径选择

时代新人的培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认识,提升人生境界,同时也需要立足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深化道德养成,在良好的社会、学校和家庭环境中实现道德由内化到外化的过程,使时代新人树立远大志向、塑造高尚品行、练就过硬本领,从而实现历史使命、时代重任与道德实践的统一。

1.坚持把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高校既是时代新人培育的重要平台,也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高校应当整合教育资源、挖掘教育优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贯穿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而且明确提出要把思想品德作为学生核心素养,纳入学业质量标准,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

因此,在时代新人的培育过程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归根到底要落在德育上。应当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用理想信念引领青年,引导广大青年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青年群体对求知具有开阔的思维、对事物变化具有灵敏的反应、对真理具有不懈探索的精神,他们走在社会变革的前列,是推动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立德树人,德是根本,人是核心。立德树人不仅是对人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和塑造,也强调通过内在的动力使人能够自觉将理论转化为道德情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全方位地提高人的道德素养。应当遵循青年的群体特征和道德认知规律,结合高等教育的特点,将德育工作浸润人心,同时也要倾听青年的声音,以平等互动的方式与其对话,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的重大战略成果、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的积极成效转化为生动的教育素材,使立德树人与广大青年所思所想、生活关切紧密结合,从而真正培养具有高度政治认同、思想认同、道德认同、情感认同的时代新人。

2.在做到四个正确认识中提升人生境界

当今时代,各类社会思潮交织在一起,不同主体竞相发声,在对时代新人进行道德教育时,马克思主义更应当占领思想文化的阵地,引导青年学生正确看待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社会与个人、理想与实践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这四个正确认识是一个有机整体,立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彼此密切联系,层次分明,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现实性的特征,对时代新人的培育具有重要作用。

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需要认识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提升民族自信心,引导青年学生树立崇高目标,坚定理想信念;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对比,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中国与外部世界,既有鲜明的爱国情怀,也具备宽广的国际视野,在与世界的互动和对比中,理解和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明晰价值取向和规范要求,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就要求从历史与现实的纵向坐标来找准定位,既要了解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何而来,也要了解国家和个人的时代责任,自觉担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6];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把远大抱负落到务实行动上,在实际生活中真正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不只是关注个人得失,而是放眼整个社会,将个人抱负融入社会抱负,“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让清风正气、蓬勃朝气遍布全社会”。从历史到现实,从国际到国内,从国家到个人,从理想到行动,四个正确认识是青年学生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拓宽思维方式,提升人生境界的必由之路。

3.坚持在躬身实践中深化道德养成

时代新人的道德培育既是理论层面的,也是现实层面的,需要教育引导与实践养成相协调,形成完整的道德养成体系。高校应当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以第一课堂为主导,同时利用第二课堂丰富的活动形式,把握高校人才培养规律,整合教育资源,开拓实践路径,将道德实践与劳动教育相结合,形成教书育人与实践育人的合力作用。

高校可以组织开展“雷锋精神永驻校园”“高雅艺术进校园”“大国工匠进校园”和“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等主题活动,使青年在实践锻炼中形成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增强品德修养,培养社会责任感;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城市志愿服务、参与公益活动,实际深入田间地头务实劳动,在奋斗中增长才干,感受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实干中理解劳动的伟大与崇高,同时在劳动和实践中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将自身所学转化为实际行动,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2020年驰援湖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的青年医务工作者展现了高尚的道德品质,凸显了扎实的专业基础,是时代新人躬身实践、奉献社会的先进典型。

此外,在培养高校学生具备社会公德的基础上,高校可以与不同企业开展合作与联络,搭建学生的实践平台,并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精神融入高校道德教育工作;为各学生家庭教育提供帮助和指导,推动尊老爱幼、男女平等观念蔚然成风;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服务社会的志愿活动、支教活动,参与各类国际交流与实习,将爱国报国的热情投入到实际活动中。

4.努力营造有利于思想道德建设的良好社会、学校和家庭环境

社会环境所散发出来的思想文化气息对人起着浸润与熏陶的作用,而教育是复杂且涉及诸多要素的长期实践活动,公民道德教育更是离不开社会环境对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环境本身作为一种隐性教育方式,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养成、行为习惯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此背景下,整合社会、学校和家庭等教育力量,营造良好的环境,是推进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举措。

应当明确社会、学校和家庭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发挥的不同作用。社会氛围和风气既是全社会道德水平的集中体现,也深深地影响着道德水平的时代性进步和个体化发展;校园环境则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体现着育人理念、大学精神与大学文化,是高校文化育人的重要载体;家庭环境是影响人成长和发展的最直接、最深刻的场域,是道德养成的起点。个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和熏陶,家庭中整体的道德水准、道德认知,将对人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培育时代新人,应当重视创造良好的社会、学校、家庭环境,把时代新人的道德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整体推进。学校是道德教育的主阵地,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同时重视家庭教育的启蒙和熏陶作用,在全社会营造明德守礼、弘扬正气的浓厚氛围,使得环境发挥出正面的渗透作用,从而促进青年人在成长的各阶段、不同环境下都能提高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上一条:陈宝生:乘势而上 狠抓落实 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

下一条: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