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络访谈 > 正文

焦点访谈:打造强国建设的光影力量

作者:发布时间:2024年04月28日 12:47浏览次数: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春天,到北京看世界最好的电影”,这样的邀请已经让电影人激动了14个春天。4月18日到26日举办的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昨晚(4月26日)圆满落幕。今年北京国际电影节的主题是“光影互鉴·同道相益”。在9天的时间内,全球优秀影人和电影佳作汇聚于此,通过“天坛奖”评奖、北京展映、主题论坛、项目创投等百余场丰富多彩的活动,打造了一个光影交流的节日狂欢盛会。

4月26日晚上,由国家电影局指导,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圆满落幕。闭幕式上,备受关注的主竞赛单元“天坛奖”揭晓。中国电影《走走停停》荣获最佳影片、最佳女配角、最佳编剧三项大奖。《走走停停》生动地呈现了一个事业情感双双失意的青年返乡,在亲友的支持下追寻电影梦的故事。印度电影《失落的婴儿》斩获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与最佳摄影三项大奖。在《朝云暮雨》中饰演“老秦”的范伟摘得最佳男主角奖。日本导演三宅唱的作品《黎明的一切》荣获最佳艺术贡献奖。

“天坛奖”评委朱一龙:“这次获奖影片有一个共通性,就是兼具商业性,并且有一定艺术表达,是可看性非常强的电影。这次中国几部电影,很多国外评委看完都非常喜欢,最终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

每一年,“天坛奖”都会收到来自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影片报名,数量不断创下新高——2021年889部,2022年1450部,2023年1488部,而今年“天坛奖”收到报名影片达1509部,其中国外报名影片达到1318部,比例超过87%。这些影片类型丰富、主题多元,既有全球重量级导演的最新作品,也有新锐导演的惊喜之作。很多都是第一次亮相的首映影片。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尹鸿:“这几年世界各国受到疫情影响,电影产量有所下降,但是北京国际电影节送来的影片数量反而越来越多,而且国别越来越丰富。‘天坛奖’经过多年的积累,品牌影响逐渐扩展,再加上这几年北京国际电影节评委会的组成也越来越国际化,都会吸引更多的世界各国优秀电影。”

北京国际电影节不仅吸引世界各国的佳作新片来报名竞赛,同时组委会还精心策划组织了“北京展映”活动,为广大影迷提供先睹为快的视觉盛宴和精神大餐。今年精选了240余部中外佳作,包括“天坛奖”入围影片、“注目未来”竞赛单元入围影片、修复版经典影片等等,在27家合作影院和场地进行集中放映。一些新片还举办了主创人员与观众见面的映后交流活动。

据统计,14年来,北影节总计展映中外影片4300余部、放映11000多场,已经成长为越来越有影响力的国际电影交流互鉴的大平台。

电影是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文艺形式,也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识。电影自诞生以来,就是各国人文交流、文明互鉴的重要途径。中国已经规划了2035年建成电影强国、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通过电影讲好中国故事,扩大电影作品的影响力,提升电影文化的软实力,打造中外电影交流的高端平台,增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已经成为举办北影节的重要推动力。

尹鸿:“为什么要做国际电影节,通过国际电影节更多去理解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市场、不同文化需求,同时达成中国跟世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共鸣的场域,讲好中国故事,而且把中国故事讲给世界听,这也是电影节非常重要的一个功能。”

中国要建设电影强国,必须要“引进来”“走出去”。今年北影节一个突出亮点,就是首次增设“北影节国际会客厅”,搭建中外影人交流平台,让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影人共同探讨电影艺术、分享创作经验、发掘合作机会。同时,还邀请世界五大国际电影节的主席或代表来京参与活动,举办法国电影周、巴西电影周,不断提升北影节的国际影响力。

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北京市电影局局长霍志静:“我们现在正处于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的关键阶段,希望能够持续提升北京国际电影节的国际化水平和国际化能力,也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平台,为中国电影人向世界优秀电影人学习交流互鉴,学习他们的创作经验,提升我们的电影工业化水平,提供良好的机会,为电影强国建设贡献更大的力量。”

建设电影强国,人才是关键。北影节不仅设有“注目未来”竞赛单元,对电影新人的第一部或第二部剧情长片作品进行评奖,同时还重点打造北京市场项目创投单元,扶植和奖励电影新人。本届“项目创投”累计收到769个项目报名,通过初审、复审、终审路演等多个环节,最终评选出8个奖项。

《小小人》是一位新人导演的第一部长片作品,讲述了一位怀揣电影梦想的北漂小镇青年坎坷而励志的人生故事。《小小人》参加了今年北影节“项目创投”制作中项目竞赛,最终获得“最具创新制作团队”和“最具市场关注项目”两个奖项。

本届北影节开幕电影《草木人间》剧组亮相开幕式,《草木人间》的导演顾晓刚正是从北影节“项目创投”单元走出来的青年影人。2018年,顾晓刚的第一部作品《春江水暖》获得了第八届北影节项目创投“特别大奖”和组委会“国际推广奖”。

从《春江水暖》起步,到今年上映的《草木人间》,顾晓刚探索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美学创造性转化为新的电影语言风格的可能,引起了国际影坛的关注。2023年,凭借《草木人间》,顾晓刚荣获第36届东京国际电影节“黑泽明奖”。

自2012年开始,北影节搭建“项目创投”平台。十三年来,累计收集了7383个项目,并成功孵化出像《我的特工爷爷》《喊·山》《春江水暖》等200多个优质项目,培育出杨子、顾晓刚、徐磊、白志强、李璞等多位优秀的青年影人,他们已经成长为中国电影的生力军。

在本届北影节“光影未来”电影科技盛典上惊艳全场的AI短片《凤鸣山海》,借助AI影像工具制作,短片逼真地呈现出孤鹜、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凤凰等古代神话动物形象。

电影既是艺术,也是技术。技术强,则电影产业强。探讨最新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也是本届北影节的突出亮点。本届北影节不仅首次打造“光影未来”电影科技活动单元,还举办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电影短片大赛和多场技术论坛,聚焦人工智能赋能中国电影产业。

中影人工智能研究院负责人马平:“中国在人工智能电影行业的运用全面开花,同时也欣喜地看到国内的顶级科研机构、技术公司都纷纷参与进来,形成了非常好的势态。对于中国电影工业来说有一个最基本的指导思想,就是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文化连接心灵,艺术沟通世界。电影是彰显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载体,也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精神食粮。北京国际电影节以国际性、权威性、群众性为中国电影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能,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舞台。以北影节为推手,中国电影一定会在在新时代建设文化强国的过程中肩负起自己的文化使命与文化责任。

上一条:焦点访谈:环环相扣“套路运”

下一条:焦点访谈:入境旅游 暖意融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