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城区人口突破千万的城市被划分为超大城市,像这样的超大城市已有10个(不含港澳台地区)。我国已经进入“大国大城”时代。对于超大城市来说,人口聚集,资源集中,有利于产业发展,但同时也会带来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大城市病”。如何实现超大城市高效的城市运行,增进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在重庆考察时指出,重庆是我国辖区面积和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要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我们现在就来看看重庆的探索。
今年,重庆沙坪坝区磁器口进行了一场防汛演练。
重庆市沙坪坝区应急管理局副局长熊春蓉:“受上游强降雨影响,嘉陵江磁器口段有可能迎来191.7米的过境洪峰,根据我们系统模拟演示,沿江9个街道238栋建筑将会受到影响,届时需要对6595名居民进行转移和疏散。”
精准监测洪峰影响区域,点对点快速转移疏散居民——抢险防灾的多个部门正在有序紧张进行演练。演练使用的全新防汛抢险多跨协同应用系统,在数据上联通了嘉陵江流域2800多个自动气象站、32个水文站,陕、甘、川、渝四省市联动预报等信息,实现嘉陵江全流域雨情、水情实时监测。
通过对嘉陵江沙坪坝段17.68平方公里沿江9个街道9000余个建筑物进行三维建模,通过水利部门预测的最高水位,可以精准划定受灾范围。这些数据会推送到市、区、街道三级体系,让所有部门实时获取,做好协同配合。
重庆市沙坪坝区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卿斌文:“系统可以根据不同防汛救灾场景,自动生成‘谁出场、怎么干、干什么’的不同应急救灾场景预案,相应的行业部门、镇街、社区网格员根据应急救灾预案就可以清楚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怎么干。”
作为一个典型的超大城市,重庆应急管理牵涉的部门繁杂、人员庞大,尤其是每年汛期,处在长江、嘉陵江交汇处的重庆防汛抢险任务艰巨。筑起智能化的超大城市风险防线是重庆打造数字化“城市大脑”的重要内容。
这套智能化防汛抢险系统,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把信息预警部门、决策部门、应急部门、后勤保障部门纳入同一平台,各部门能够实时信息共享,统一指挥,高效协同。这样做就是为了解决之前抢险应急中出现的指挥信息时效慢、不精准的问题。
磁器口古镇位于重庆嘉陵江畔,是汛期全市应急抢险最为关注的地区。水利部门警示,今年重庆主汛期暴雨洪涝重于常年。往年洪峰过境,预警信息层层转达,最后到基层街道的时候,由于信息延误和不够精准,难免疏散不及时、疏散范围不准确。尤其是2020年特大洪峰,给当地造成重大损失。
重庆市沙坪坝区磁器口街道党工委书记吴超:“(以前)预警信息靠人工手段不断进行对接,影响了时效,第二是水利、气象部门的信息来了以后,到底会淹到哪栋建筑,会淹没哪些住户没有精确定位。这当中最大的矛盾是疏散转移时间过早群众特别是商户不太乐意、不配合,如果时间过晚又会造成风险。”
防汛应急抢险涉及水利、气象、地质的监测预报、市政府的决策、应急队伍的执行、民政的安置等多个部门,还涉及到河流上下游跨流域问题,部门之间的协调多、层级传达的程序多,原有的工作机制不能完全适应应急抢险的高要求。
这套正在演练的防汛抢险系统,正是借助数字化城市大脑,把这些部门横向、纵向贯通,建构起更加科学的抢险机制,强化多部门“一网统管”,三级贯通,高效协作。去年7月,这套智能化防汛抢险系统正式上线。今年一进入汛期,磁器口就进行了第一次演练。
重庆市沙坪坝区委书记唐小平:“通过数字赋能实现防灾减灾的理念重塑、机制重塑、方法重塑。从过去被动抢险到现在主动防灾,从以前坐着冲锋舟惊险救援到现在从容坐上大巴车平安转移,真正实现问题能看见、信息能触发、处置能见底。”
数字赋能,实现从被动抢险到主动防灾。重庆是全国十个超大城市之一,是我国面积最大、市区人口最多、人口高度集聚的城市,如何针对这些特点探索超大城市的现代化治理,重庆面临不少现实问题,而在这诸多的治理工作中,针对防灾抢险的应急管理是重中之重。
西南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周振超:“重庆治理负荷重,社会结构复杂,需要处理的事务繁多庞杂。要想实现超大城市高效治理,现阶段如何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对加强城市治理和服务体系智能化建设,构建精细化、有韧性的超大城市风险防线、安全防线和民生发展平台尤为重要。”
除了防灾抢险的应急管理,对于像重庆这样的超大城市来说,涉及民生领域的交通问题同样是城市现代化管理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而数字赋能,不仅可以重塑超大城市应急管理机制,还可以在解决交通拥堵等“大城市病”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据统计,今年端午节期间洪崖洞景区仅单日接待游客量就超过了10万人次。跟其他超大城市不同的是,作为最受游客欢迎的洪崖洞、解放碑、磁器口等热门景点,重庆的这些景区都集中于街道狭窄的老城区。
重庆热门景点基本集中在主城老区,原本就人口多,道路窄,且没有拓展的空间。到了旅游高峰季节,蜂拥而至的大量游客使车辆和人流密集度形成一个叠加效应,造成老城区整体的拥堵,这是重庆有别于其他超大城市的一个交通特点。如何解决这个特定时段发生的交通拥堵呢?
按照以前的做法,主要依靠临时限流来解决,然而这种方式既给人们带来不便,也因为反馈滞后效果有限。怎么把交通治理做得更加精细更加准确呢?作为超大城市治理的一部分,重庆市推出交通综合信息平台,这个平台上汇集了来自公安、交管等12个市级部门的20类数据,形成了海量的交通大数据。能够实时展示中心城区的人、车、路的现状,并对比历史状况进行分析。通过大数据收集和算法运用,能够发现问题,找到原因,智能化提出解决方案。
借助于大数据,相关部门提前预知了人流峰值,在达到80%承载前,应急通讯车已提前到场保障通讯,文旅部门通过短信、户外电子屏等发布出行提示,公安机关根据人流变化趋势,适时调动警力,采取局部点位人墙分隔、改道分流、封桥让路等措施,来排除景区人流超限的风险,也使游客能在景区玩得安全舒畅。
随着城镇化率提高,2020年重庆主城都市区由9区扩容到21区,人口从1000万人扩容至近2200百万人。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私家车保有量也快速增多,这是超大城市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而重庆地形先天不足,主城区内多条河流穿过以及多山的地貌导致道路狭窄,同时道路设施规划没能跟上快速城市化的过程,随着城市的发展,交通压力也越来越大。如何缓解交通拥堵,科学规划建设交通大数据平台势在必行。大数据平台上线后,系统能够自动识别出道路堵点、路网瓶颈点,在缓解交通拥堵的问题上成为相关部门的决策助手。
重庆市参与治理交通拥堵的部门有市政府缓堵疏散办公室、住建委、大数据局和交管局,这些相关部门都在这个网络平台上,系统分析的数据和智能化解决方案同步在线共享,实现集中、协同、高效,“一件事一次办”。平台还能梳理出路网中、长期的堵点和痛点,给交通治理的管控方案和城市规划提出前瞻性建议。
周振超:“打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与风险预警的平台协同和‘最后一公里’,打破数据壁垒,整合情况感知、风险预判和应急管理等多项功能,推动跨系统、跨部门、跨地域、跨层级等多跨协同,实现超大城市治理的三级贯通、横向协同和一体运行,编织智能化的超大城市风险防线。”
数字化手段不仅率先运用于应急抢险、交通治理等领域,重庆市还在积极构建“多网融合、一网统管”智慧治理体系。把推进“一件事一次办”作为数字重庆建设的重要内容,切实提升公众在数字重庆建设中的获得感。
周振超:“重庆做法的特点是对城市治理体系和组织模式进行梳理重塑,通过‘城市大脑’汇聚数据力量,构建城市运行和治理智能中枢。通过条块协同、流程再造和规则创新,消除制度藩篱,建立与超大城市治理相适应的三级数字化治理模式,让超大城市治理更智能、更精准、更高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治理涉及方方面面,首要的是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做好预案、精准管控、快速反应,有效处置各类事态,确保城市安全有序运行。我们看到,重庆强化数字赋能、科学规划建设大数据平台和网络系统,强化联合指挥和各方协同,在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方面不断探索,重庆的“数治之路”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