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教育部发布了2019年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名单,全国只有10名教师获此殊荣,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教授桂卫华榜上有名。
8月31日上午,记者在中南大学见到桂卫华时,他刚从自动化学院2019级新生及家长见面会上回来,右手手腕上还戴着住院腕带。
69岁的桂卫华,身形清瘦,身体也不是很好,正在住院接受治疗。然而,这位清瘦的老人,38年来带领团队啃下一块块自动化领域的“硬骨头”,一次次登上科研高峰,还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人才。
“我一辈子就做了两件事,一是科研,一是育人。” 桂卫华说。
为国家搞技术
桂卫华出生于湖北省一个铁路工人家庭。上中学时,回家必须坐小木头筏子过河。有一次,他跟老船工说:“这个小筏子太慢了,搞半天才能搞过河。”老船工说:“等你们将来长大了,造轮船,建大桥,就不会这么慢了。”看似很平常的对话,却让桂卫华产生了“为国家搞技术”的念头。
1972年,桂卫华来到中南大学求学,1978年考上研究生,1981年留校,开始了他的科研之路。
我国是有色金属工业大国,但冶金自动化水平低,在能耗利用、环境污染治理和矿物回收等方面,与发达工业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上世纪90年代,西南铝业集团承接了大型高强度铝合金构件的生产任务,但由于自动化技术跟不上,产品质量一直过不了关。桂卫华和同事们临危受命,一头扎进了企业。
要想生产出质量稳定的产品,就必须将淬火炉炉内温差控制在3摄氏度以内。然而,淬火炉是个庞然大物,地上30米,地下也有30米,还是全封闭,让它乖乖“听话”,难度可想而知。
14年间,一次次调研、测量、实验,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重来,也不知熬过了多少不眠之夜,桂卫华和团队成功研制出万吨模锻水压机和大型立式淬火炉智能控制方法。“升温的曲线、精度、温度,都比他们要求的好。” 桂卫华说,这项技术使我国大型航空航天构件制备自动化技术水平跻身世界先进行列,获得200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研制出的分时供电调度技术及其配套技术,经济效益年均达7642万元,获得2004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研发的铜冶炼生产综合自动化系统,不仅提高了冰铜品位,还降低了重油消耗,获得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打造出的“平行低光损背光高温工业内窥镜”,目前已升级到第七代,让大型高炉炼铁过程运行信息的高性能监测从理想变成了现实……桂卫华带领团队攻下一个又一个难关,各种奖励也纷至沓来。桂卫华说:“搞科研工作的人,做成一件事,比获奖更开心。”
最好的教科书
“努力才会有成功,要有求实的精神。”“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人。”……在2019级新生见面会上,桂卫华寄语学生。
求实,一直是桂卫华对学生的要求。他用实际行动写就“最好的教科书”。
中南大学自动化学院院长阳春华回忆,上世纪90年代初,她和桂卫华一起在洛阳铜加工厂带学生实习,承接了一个项目。桂卫华数百次到工厂现场测绘电路,经常长时间近距离盯着电路板,远远望去,脑袋好像被“冻”在了电路板上。就这样,他们硬是全盘消化了有100多块电路板、近万个零件的复杂控制系统技术。
1996年冬,桂卫华带队去大同矿务局化工厂做“乳化炸药全自动连续生产线”项目。他们吃住都在简陋的工棚里。工棚四面透风,窗户玻璃都被寒风震碎了,每天吃酱油泡刀削面、馍馍,坚持了一个多月,如期完成任务。
2015年,团队为高炉打造的“内窥镜”刚试验不久,桂卫华经常来到现场亲自检查运行情况。“‘内窥镜’位于高炉的顶端,当时40多米高的高炉,上去查探必须要踩着炉边环绕的铁梯爬到最顶上,高炉空间密闭,炉顶温度在200℃以上,还存在煤气泄漏等问题。桂老师全然不顾,手里拿着煤气浓度检测仪坚定地往上爬。”潘冬说,“求实的科研态度,他用实际行动为我们上了最好的一课。”
学生事摆首位
被学生笑称为“空中飞人”的桂卫华,一年365天,大概有200天在出差或是在去出差的路上,但每次只要回到学校,无论有多忙,他总是把学生的事放在第一位。
“自由和严谨并存,踏实与创新同在。”这是桂卫华教授团队长久以来形成的学术氛围。他的博士生孙备清楚地记得,在第一次研究工作汇报时,桂卫华并没有考虑到他是一位新生就放松要求。科研遇到难题时,桂卫华深夜11时还跟他仔细讨论。正是在桂卫华的悉心教导下,孙备读博期间成绩突出,还获得了去美国纽约大学联合培养深造的机会。
2012年入学的博士研究生陈致蓬刚进入桂卫华的团队时,由于方法掌握不足,常常事倍功半。桂卫华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经常和他讨论问题,引导他不断尝试新思路,提升科研水平。如今,陈致蓬参与的项目以“特优”通过验收,其研究成果受到全球最大的钢铁制造厂商浦项制铁的高度关注,并邀请他前往交流。
如今已为人师的王雅琳至今珍藏着桂卫华写给学生们的一封封科研建议书,“那是他‘手把手’地教我们搞科研的见证,也是我们今后帮助年轻人搞科研的模板。”
从教38年,桂卫华已培养上百位硕士、博士、博士后,为我国自动化领域输送了一批高层次人才,如中国工程院院士丁荣军、中国一汽总经理奚国华、西南铝业集团副总经理李迅、中铝中州铝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牟学民、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冯江华……
他们在一起,就像一束光簇拥着另一束光,照亮着祖国的未来。(记者 余蓉)
来源:湖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