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络访谈 > 正文

尚捷:做只“贪吃蛇”,“钻”出新天地

作者:李由发布时间:2020年12月08日 15:10浏览次数:

2006年,尚捷走进中海油服,作为一名刚从清华大学毕业的精密仪器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博士参加面试。2020年11月24日,尚捷走出人民大会堂,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的他深知,这份荣誉来之不易。

长在清华,“真刀真枪”干科研

尚捷自小在清华园中长大,父亲研究核物理专业,母亲经常出国做学术交流。遗传于父母的“科研”基因,又有清华学术氛围的“加持”,让尚捷一直保持着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尚捷说:“我从父母身上学到的最多的,就是‘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执着精神。”

在尚捷的记忆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挥之不去。小时候他在电视上看到,一边是钻台上中国石油工人挥汗如雨,另一边则是外方人员轻松地指挥仪器作业。毕业后,他选择了从清华园来到北京以东的河北省燕郊镇,成为了一名石油科技工作者。尚捷说:“我内心还是喜欢更有挑战性的东西,我也更愿意走向一线,‘真刀真枪’地干科研。”尚捷当时的想法,就是想让钻台上的工人兄弟们用上效率高、效果好的工具,能让他们少受点儿苦。更重要的是,让中国拥有自己的石油钻井技术。

从车库“一路向海”

随钻测井和旋转导向钻井系统是石油钻探的关键技术,然而国外长期垄断这一技术。2007年,中国海油开始立项研发。

什么是随钻测井和旋转导向技术?据尚捷介绍,旋转导向技术就像一个“3D版贪吃蛇”,需要做到在10米的误差范围内命中预设的井下油藏靶心。随钻测井技术相当于“贪吃蛇”的眼睛和耳朵,扫描井下信息,传输到地面系统,起到通讯桥梁的作用,没有了它,旋转导向就成了“聋子”和“瞎子”。

                         尚捷和他的团队

项目刚开始时,尚捷的团队仅仅拥有4间办公室、6台电脑和7名工程师,面临着“没人、没技术、没条件、没资源”的四难境地。尚捷说,他们最初的“办公室”,是燕郊基地大院一个闲置的车库。“刚开始真是一穷二白,从一张白纸起步。”他带着四、五名研发人员夜以继日查阅资料,奔走考察,在半年时间内吃透设计思路和技术细节,并整理编制出20多万字的技术文档和上百张图纸,奠定了技术研发基础。面对国内相关技术领域的空白和国外的技术封锁,尚捷团队开始了自主研发之路。

然而,“创业”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实验从来都是失败比成功多,项目进展到第三年,还没有一台真正可以用于实验的样机。压力随之而来的还有各方的质疑,甚至出现叫停项目的声音。团队中的张玉霖回忆称,尚捷经常和大家谈心、互相加油打气;晚上加班时自掏腰包给大家买吃的……在士气低落的时候,作为“领头羊”的尚捷用他的乐观感染着团队。 “父亲搞了一辈子的物理研究,从他身上我学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搞科研就是要甘于坐冷板凳,切忌浮躁。”在谈及面对挫折如何始终保持良好心态时,尚捷坦言这一切得益于父亲的言传身教。

                     “贪吃蛇”系统完成研发

2009年7月,“贪吃蛇”系统第一版样机出炉,2010年第一版随钻测井系统研制成功,2011年,旋转导向系统研制成功。2012年,经过五年的潜心研发,尚捷的团队从车库搬到科技园,随钻定向仪器也从图纸变成了实物,从实验室走向了国内的各大陆地油田。历经新疆、大港、胜利、大庆等数口实井测试,自研的随钻定向仪器通过了各项验证,性能指标均到达了国内领先水平,这两个系列的仪器正式定名为Drilog和Welleader。2014年,随钻测井和旋转导向钻井系统在渤海湾一钻到底,海试成功。尚捷心里很清楚,仪器的稳定性问题是制约“贪吃蛇”占领市场的“绊脚石”。他率先建立起闭环的故障关闭管理机制,针对作业暴露出的每一个问题进行作业故障跟踪,至今关闭一百余个故障,全面升级完善“贪吃蛇”基础型的技术及其功能。

家人的支持是最温暖的力量

尚捷自认为是一个不合格的爸爸。他回忆道,自己的女儿出生前的21天,他还在塘沽的试验井场;出生前的13个小时,他还在试验总结会上作汇报;女儿真正诞生的时候,他却累得在医院的长椅上沉沉地睡去。由于工作需要,尚捷常常要出差,通宵加班的情况更是常有。“其实,聚少离多对项目组的很多成员来说是常态。”尚捷说,父母和妻子的支持是自己可以坚持下来的最大动力之一。

未来要让贪吃蛇走向世界

                        尚捷在进行研发工作

截至2020年11月,尚捷团队研发的“贪吃蛇”技术产品已在我国主要石油天然气产区实现规模化应用,新技术产品累计实现产值超过100亿元,大幅降低了我国油气勘探开发成本,保障了我国油气增储上产。尚捷团队凭借一系列新成果,获得国家授权专利798件,获得9件关键技术国际专利。

在一次内部汇报中,尚捷曾经以SPACE X可回收火箭成功完成火箭回收的案例对自己这么多年的坚持做出了一份“独白”——“我们渴望成功不仅是为了获得更多的成功,就像可回收火箭,尽管无数的人认为它不可能实现,而现在,人类有信心去走向星辰大海。我想,‘贪吃蛇’也是一样,它的阶段性成功也让我们收获了未曾有过的自信,这曾经是中国历代科研人最缺少的,我们所做的一切是希望能够把它拿回来。”他的梦想就是将Drilog和Welleader送入各大洲大洋的地层,为人类探取地底未知世界的能源。                                          

上一条:王耀南院士:“危难时,科研人员应挺身而出”

下一条:傅伯杰:提升生态系统的质量和稳定性,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