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络访谈 > 正文

鲁奖作家访谈|张者:生活是文学创作之根

作者:发布时间:2022年11月22日 17:51浏览次数:

“那棵美丽的胡杨树将移到我们的山前,成为我们的消息树,成为我们的故乡树。从此,我们的心里也有一棵大树了,无论将来走到哪里,那棵树都会存在。无论我们走多远,那棵树都会在山前指引着我们回家。”

山前该有一棵树,在花草踪迹难觅处、在杂石荒凉遍地的深山矿区中。这棵树似乎从张者的童年时期便根植在他的记忆中,于是在许多年以后,他带着飞翔的思绪写下了自己对于这棵树的回忆与想象。

日前,《山前该有一棵树》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这部作品以新疆一个矿区为背景,讲述了一位老师带着一群孩子将一棵茂密而孤独的胡杨树移植到学校的故事。故事中的矿区是一个“荒山秃岭寸草不生的地方”,那儿的孩子们在用红柳枝和油毡搭建出来的教室中上课,一棵被移植到学校的胡杨树在这些孩子们的心中有着各种特殊的意义,而在张者的心中,树已不仅仅是一棵树,更是人的精神原乡。

张者在小说中写到:“我们没有忘记那棵死去的胡杨树,我们坚信它死后一千年不倒。那是我们的故乡树,也留下了乡愁。”张者说,《山前该有一棵树》中的“该”从环境生发,又带着明亮的期许,成为一个向死而生的精神信仰,那就是胡杨精神。“当我动笔写这棵树时,我才发现我写的不仅仅是树,原来是人。人和树在那种环境下的死亡,总是让我无法忘怀。”

这篇小说部分内容来源于张者的亲身经历。张者1967年出生于河南,在姥姥身边长大,等到了上学的年纪,便去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投奔父母,并在那里度过了整个少年时期。在《山前该有一棵树》里,透露着张者童年生活的点点滴滴,那所用红柳枝和油毡搭建的简陋学校,是他曾求学过的地方,那棵胡杨树的移栽过程,他也曾亲身经历过。

“现实生活不都是完美的,但是从不完美中发现完美,便是我们爱这个世界的方式。”在张者看来,文学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与缘起,是人们的记忆之根、文化之根,也是文学创作之根。令他魂牵梦萦的那棵胡杨树多年来从未在他的记忆中停止生长,而脑海中那些曾在杂石遍地的荒凉之处努力生存的人们,也从未远离。

上一条:焦点访谈丨秋收时节好“丰”景

下一条:焦点访谈:引领全球治理 擘画亚太蓝图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