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校风采 > 正文

凸显文化引领 强化以文化人——论校园文化凝心聚力功能发挥的路径

作者:向前发布时间:2019年11月18日 08:29浏览次数:

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和办学目标要让广大师生中认同并在基层工作中执行,可能的途径千千万。宣传思想工作的目标就是通过宣传思想工作、文明建设,凝心聚力到执行学校顶层设计这一主线上来,那我们要凝哪些人的心?聚什么人的力?以什么来凝心,以什么来聚力?怎么凝心,怎么聚力呢?答案肯定是凝广大师生的心,聚广大师生的力,但在价值多元化、形势复杂化的今天,广大师生的心和力不是几个会议、几场活动能够凝聚的,需要有思想引领、榜样引领和文化引领,所以需要或者说首要的是需要凝干部的心,聚干部的力。以什么来凝心,以什么来聚力?以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校的发展愿景来凝心聚力,只有师生思想认可、情感认同了学校的发展目标,这份事业的凝聚力不可估量。怎么凝心,怎么聚力?应该是运用适当的方式,将“有形”与“无形”相结合,“我们想讲的”与“受众想听的”相结合,将“看见”与“听见”相结合,达到凝心聚力,“以文化人”“立德树人”的目标。

一、寻根:凝心聚力的基础

“寻根”是为了更准确地做好文化定位。学校文化的根脉在哪里?哪些文脉滋养了学校文化?这些都是学校文化寻根时所必须探寻的前提性问题。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文脉”,这些文脉犹如血脉,传递着学校价值追求并滋养着学校文化。学校文化的理解需要“顺藤摸瓜”,摸清学校的“文脉”,进而锁定学校的文化发展境脉。找到了学校文化的“根系”,进而需要定位学校文化的方向。大学文化不是“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一个“群体共享”的“假设、信念、价值观、传统、习惯”以及由此衍生的“相应的文物和做事方式”的“复合整体”,他们之间相互关联着,处于文化整体的不同层次。学校文化“冰山”理论告诉我们,学校文化大多数信息是隐藏起来的,我们所看到的文化产品只是“冰山一角”,其真正的主体与基础部分是那些大家所共享的信念、价值观和学校精神,它们埋藏在“水面之下”,往往是隐而不见的,需要我们用心去“听”见,去探寻。

学校文化不仅是当下的,它也是历史的,更是未来的,共同寻找和叙说学校文化的故事,寻找学校文化之“根”,积极地传承与创造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和思想传统,不断传承和创造大学自身的文化生活传统,显得尤为重要。

文化的提升一定要从本土不断生成,从我们脚下踏实的实践中生成,在开放中生成。我们必须要寻湖南之根,立足湖湘大地办学,探寻湖湘历史文化、湖湘非遗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之精华,以一种博大、开放和气度,面向历史文化传统,面向浩瀚的中华文化长河,接纳现代文明,兼容并蓄。我们要寻女子之根。探寻中国女性教育的发展历史和女性解放的历史,从发展的历史中寻求女性的特质和精神。

文化根植于学校历史。一所学校都有属于自己的历史发展印记,尽管很多时候它是“看不见”的,但它却滋养着学校文化。因此,我们应以一种尊重历史的态度去对待学校的历史,把文化嫁接到历史之树上,才有可能得到广大师生的接纳和认可。尊重学校的历史,方能保持学校文化的可持续性,这也是学校文化建设应有的态度。因此,我们更要寻学院之根,学院发展的历史虽然不长,但它的发展也是凝聚了许多女大人的心血和智慧,在历史的时间与空间中历练出来的学校文化是一批批、一代代的女大人薪火相传所营构出来的大学精神形态,需要我们积极守护、发掘、拓展、继承与创新我们自身的文化传统。

总之,我们通过对湖湘文化之根、女子教育之根、学校发展之根的探寻,通过对校史的追溯,寻找学校文化的历史文脉和现实文脉,结合师生的共同期待,从学校历史、现实和未来三个方面去定位学校的文化根脉。

二、聚魂:凝心聚力的关键

文化是一种“粘合剂”或“离散剂”。当文化成熟了,就可能有一种群体共享的愿景或价值追求将大家紧紧地粘合在一起,聚合成一个共同体;共享的愿景、共享的价值观和共同的做事方式构成了学校组织的文化整体,成为一种“合力剂”,引领学校组织朝着组织成员所期待的方向发展。

“聚魂”即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第二项重要任务。“无魂”的学校让人看不到方向,有一种“漂浮不定”、“失魂落魄”的感觉,缺乏教育味,缺乏核心的精神统领,显得“魂飞魄散”、杂乱无章,因而需要找到一种“共享的精神”作统领、聚合学校。这种共享的精神就是学校的“魂”,就是学校组织的“精、气、神”。文脉是文化给养的前提,只有当文化汇聚贯通到同一方向,有一种合力牵引着成员的“心”,与组织成员的生命发生了实质上的关联,学校才有了“魂”,才能成为引领学校组织发展的力量。“聚魂”就是要把这些点点滴滴的价值观和信念聚合起来,粘合成学校文化生命的意义网络。

故事是学校文化的源泉,学校故事传承着学校变革的历史,彰显了学校生命发展的历程。积极的故事能为组织文化做许多事情,这些故事能教会人们做什么,能与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心灵、思想产生共鸣而激励他们,还能调动起人们做出行动。此外,故事也是文化的载体,将故事告诉他人或自己人是为了支持自己的信念体系。通过聆听这些有声的故事,去发掘其背后的核心价值观和信仰。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倾听有关学校的故事、倾听学校成员内心的声音、倾听学校成员共享的信念和价值观,去唤醒植根于学校全体成员内心的记忆,以此把握和彰显学校文化真正的主体内涵。通过学校历史叙事提炼学校文化精神,体会学校故事中所包含的真实感人的文化力量,便成了学校文化传播构的合适途径。这些散存的、共享的、“碎片化的”价值取向和信念等聚合在一起,便成了“学校组织之魂”。

任何一种学校文化都是以“过去的重大事件”和“现在流行的故事”为核心内容的,“存活”于学校传统和组织成员内心,因而需要我们从学校历史的文脉中去追寻;将“看见的历史”转变为“听见的教育”,我们可以采用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学校退休人员—高校学者”等多方合作叙事得方式,通过这种多角度的对话,以达到对学校情况立体式的释义。合作叙事主要可以考虑围绕以下问题展开:你认为影响学校发展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你最难忘的事情是什么?你最受感动的故事是什么?学校中哪些事物可以作为学校的精神象征?有什么样的故事表征着学校的这种精神?通过对这些故事的整理、分析,提炼出使用频率最高的能代表学校精神的词汇。通过对这些词汇频度进行排名,选出前20个,让师生进行投票选择,聚焦出最能代表学校核心精神的价值观。

同时,我们不仅要善于听学校历史的故事、现在的故事,也要懂得去聆听学校未来的故事,去聆听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对于学校有着怎样的期待。学校最为核心的使命是“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既是学校的出发点,也是学校的旨归。考虑教师及家长眼中的期待,了解他们对于“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对于学校的发展有着怎样的愿景,这也是我们所需关注的核心。我们可以通过“过去—现在—未来”的问卷调查去聆听学校文化之“声”,了解学校所有利益相关者内心的期待。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学校成员真正成为学校文化的参与者、建设者,学校文化才能进一步与学校成员的生命关联,并植根于他们的内心。听学校的故事,既包括听有声的故事,也包括倾听“无声物品”所承载的意义,如学校建筑尽管静默无声,但同样静静地诉说着学校的文化。

聚学校文化之“魂”旨在厘清学校文化体系的脉络,找到其中大家所共享的最为核心的信念和价值观,进而“粘合”整个学校为一体,以此缕清学校文化的整体景观。通过头脑风暴,共同寻找和叙说学校文化的故事,寻找学校文化之“根”,充分挖掘其内在意蕴,恰当地表述其具体内涵,让藏匿于学校成员内心的信念和价值观可视化,凝练出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形成学校的文化之“魂”,“聚合”大家为一体的“文化之魂”。

三、布道:凝心聚力的实现

学校文化建设是一种文化自觉、文化寻根和文化规划之旅,需要经历文化反思、文化彰显和文化植根三个主要的历程。无论是文化贫困还是文化多元,都需要经由文化自觉,通过“寻根”和“聚魂”这种方式去寻找、定位和表达,最终通过“布道”来彰显和实现。“布道”即以学校文化“为魂”,规划一套可操作的方案来承载和实现学校的价值愿景。

文化引领:围绕学校文化之“魂”确定学校文化框架,确立相应的“学校愿景”“学校精神”和“三风一训”,使文化得以彰显和表达,以此统领学校的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管理文化,成为学校的意义之网,引领和规约全校师生的行为。

思想引领:党的创新理论和创新思想是学校文化之魂的引领和支撑,坚持用新思想武装师生头脑,坚持用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和话语权,大力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的管理。抓好政治理论学习,强化教师思政工作,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健全思政工作体系,强化“三全育人”格局,促进“十大育人体系”建设。

课程引领:课程是学校发展的路径,课程是“集体的跑道”,是实现学校文化的载体。用文化去构建与支撑这个跑道,让学校所有成员在这个跑道上历练和际遇,实现个体生命的成长和学校组织的发展。学校文化是“意义”,课程是“意义生成之道”、“意义实现之道”“意义表达之道”。用课程成就文化,就是让学校文化真正在学校土壤里有依靠。

榜样引领:学校文化的传承与培育,靠的是“认同推广”。通过旧成员带新成员,通过群体影响个体,通过典型选树,以榜样带动引领,最终根植于学校成员的内心,并彰显为外在的修养和做事方式。

学校文化的“寻根”“聚魂”与“布道”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长期实践探索的生成过程。但这个过程就是学校顶层设计渗透的过程,执行的过程,更是认同的过程。我们期待在“寻根”、“聚魂”与“布道”的文化生成过程中收获统一思想、凝心聚力的丰硕成果。

上一条:心在最高处,根在最深处——党校培训“三三制”模式创新

下一条:守正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担当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