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高校风采 > 正文

守正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担当

作者:发布时间:2019年12月09日 07:55浏览次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文化功能,它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守正创新,也就是要做到恪守正道,胸怀正气,行事正当,追求心正、法正、行正;要做到勇于开拓,善于创造,懂得变通,不断推陈出新;要做到守正与创新共生互补,辩证统一。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守正创新”

守正是传承与发展的基础。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底蕴深邃,这里面既有精华也免不了有所糟粕。守正就是要坚守住经过时代经验、得到人民认可的精华要义,诸如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优良品质、风俗习惯、文化传统,这些都是维系中华文明传承不息的精神纽带,是催发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能量,必须坚持和发扬下去,放大其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力量。守正就是要牢牢守住中华文化的根基与方向,筑牢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基础与根脉,促进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团结如一,确保中华文化旗帜飘扬。

创新是传承与发展的动力。守正不是守旧,不是回避创新。创新与守正是辩证统一的,“不日新者必日退”,在信息技术时代,网络的快速发展已经完全打破过去的文化传播的旧模式,群众对于文化理念、文化产品的喜爱与需求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只有理念、手段、方式上不断创新,加大运用可视化、形象化、多维化的前沿性信息技术手段,在文化传播、产品生产、业态发展上不断推陈出新,更多元地展现和释放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才能赢得群众发自内心的认可与欢迎,才能够在世界舞台上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讲述中国故事,由此为传统文化赋予新的内涵。

守正与创新互为一体,必须坚持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守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正确的道路上更有活力的传承与发展。近年来不断涌现的创新文化产品,不单是让传统文化获得了新生,也大为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显著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也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广泛赞誉,不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更实现了“火起来”,开创出中华优秀传统传承与发展的新局面。总之,守正是创新的根基,发挥主导;创新是守正的补充,相辅相成。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的途径

有效应对多元文化的渗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就是要守住传统文化应有的“正”,同时又能出得时代特色的“新”。

第一,开设灵活教育模式,避免呆板理论灌输。课堂是思政教育的第一阵地,是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主渠道、主阵地。通过课堂讲授,教师可结合实际需求,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内涵以科学的教育方式与策略传输给广大学习者;在思想政治课程安排与规划方面,除思政课的必修课程外,可合理的开展一些和中华传统文化内容相关联的选修课程,使得学习者在校期间能够从多个方面掌握传统文化的内涵并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课程内容应尽量全面详细、生动活泼,包括历史、文学、语言、艺术等多方面文化,不应拘泥于枯燥的历史一方面;与传统文化相关的领域可有效的依照新课标的要求设置专门的课程,使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从被动式的知识灌输转化为主动知识建构。

第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传统文化素养。作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断地学习充电,认真钻研文化内涵,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同时,不断丰富文化知识,提升自己的传统文化素质,结合当今社会的发展,结合实际情况深层剖析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教育教学中的价值,进而能够科学性的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发挥以文育人的作用,教育学生明辨是非、培养其高尚情操。教育者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必须积极自主的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专业性培训并不断的强化自身的传统文化知识与综合能力,在思想教育中指引学生形成科学的三观并加强学生的人文素养。

第三,利用新兴媒体加强传统文化教育。随着信息科技飞速发展,网络信息化已经十分普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信息化产品的普及,在大学校园中已成为当今信息化时代中一种普遍的发展形势。当代大学生在获取信息资源时通常利用手机和计算机的方式进行快速的检索与筛选。要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就必须善于利用网络、科学利用新技术,转变传统的说教式教育观念,改变以往“照本宣科”的教育模式。针对现代00后大学生的思想变化,要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必须结合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首先,利用校园内部媒体,通过建立校园网站传统文化专区、微信公众号、在校广播站、校报、校园刊物定期传播传统文化,充分发挥校园媒体的作用。例如: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公众平台,推送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发布一些既有趣又具有警示意义的小故事,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熏陶。其次,结合实际需求合理的组织多样化且内容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利用活动充分的展现出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价值并加强活动的互动性。例如:举办征文、朗诵、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等一系列比赛活动,增加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趣味性,让同学们积极参与到学习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列中。还可以邀请校外知名传统文学的专家来学校讲座,促进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

第四,建设校园文化环境,加强人文素养熏陶。一所高校的人文情怀不仅体现在其校风、校训及学生素养上。充满文化氛围的校园建筑、课堂环境也是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兴趣的重要手段,例如:装扮校园建筑、教室教学设施等,多用些教学道具,通过实物载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给大学生,这样有利于加深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印象和兴趣。近些年来,过西方节日成为一种流行,情人节、圣诞节都十分流行。同样,教育过程中可以依托我国的传统节日和民族民间文化资源,鼓励学生过属于中国人的传统节日,让大学生深入了解中秋节、端午节、七夕背后的历史。深入了解传统经典、感受文化魅力,从而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

第五,依据时代发展特征,合理创新中华传统文化。为了更好地继承、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者要合理运用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理论,结合时代发展特点,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讲授。挑选有价值的传统文化进行传承。首先,要树立科学的态度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明,要坚持援古证今,中西合璧。其次,一些传统文化有时代的局限性。比如:孝。《论语》中说道“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母在不远游”;这样的孝,愚忠愚孝,不取。又例如古代的“三纲五常”;为臣、为子、为妻的无条件的服从于君、父、夫等等,实际上是道德的枷锁,不可取。因此,教育过程中,要做到封建的东西要去其糟粕,要鉴别出优秀的精华并传承下去。同时,在传统文化的教育过程中,可以与西方文化相结合,做好分析和比较,让学生对文化有正确深入的理解。第三,传统文化在教育过程中要求与当代大学生的自身发展特征及需求相吻合,所传授的知识理论不能过于深度,教育内容需要符合学生群体的基本特征并展现出传统文化的实质性意义,要结合实例,适用于做人做事。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守正创新”的现代价值

传统文化历经了几千年的积淀和发展,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如民族精神,道德修养,价值观,人生哲理,政治理念,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

首先,传承传统文化有助于丰富纯正大学生的思想渊源。大学是思想交集的地方,更是文明传承之地,因而要培养大学生“独立之思想,健全之人格”,就必须让学生学习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使传统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而且使学生的思想更加丰富,更加深刻。中国传统文化中八卦、五行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阴阳相济,天人合一”的辩证和谐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核心价值观,重义轻利的义利观,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观,知行合一的实践观以及诸子百家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理念等,都为丰富大学生的思想提供了有效的内容和素材。

其次,传承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爱国心、民族感。习近平总书记曾讲过:“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爱国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神圣庄严的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路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济世情怀,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的使命意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这些名句和精神之所以使世代的中国人民刻骨铭心,正是因为表达了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当前形势下,很多大学生追求利己主义,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相对淡漠,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加以宣传和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有助于大学生转变思想,牢固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再次,传承传统文化有助于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虽然历经几千年,从最早形成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演变为封建社会以儒道佛为主的三维结构的核心价值观,但纵观其核心则始终崇尚精神,重视道德,看重集体。在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上,中国古人鄙视贪婪与粗俗的物欲,而更崇尚一个人内在的修养与精神世界,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要求,便是这种价值观的真实写照;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中国古人更是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的仁爱道德规范;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中国古人更看重集体利益,而置个人利益于不顾,“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集体主义精神也正是爱国主义的基石。市场经济下,大学生的价值观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严重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错误价值观,而中国传统价值观恰恰可以纠正这些错误的价值观方向,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四,传承传统文化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视德治的国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一整套道德规范。概括起来可以理解为忠、孝、诚、信、礼,义、廉、耻。忠是尽己报国的责任,孝是知恩图报的爱心,诚是求真务实的品质,信是立身兴业的基点,礼是人际文明的规范,义是人间正道的向导,廉是清白正气的根基,耻是人之为人的底线。在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过程中,这些道德规范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中起到了强大的不可替代的规范作用。在当代大学生急功近利、忽视个人道德修养的形势下,强调中国传统美德,并运用这些美德加强大学生的个人修养,对培养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有着积极的意义。

总之,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历史积淀的精华财富,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壮大的源泉活水,是根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良壤沃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坚实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思想丰富深刻,影响持久广泛。在新时代里,我们要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新时代责任与担当。(作者系第115期处干班学员,湖南女子学院社会发展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罗丽。)

上一条:长沙理工大学举办“新中国成立70周年辅导员使命担当”理论研讨会

下一条:杜家毫为湖南大学师生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报告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