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上午,湘潭大学“智能碳材料与先进传感”湖南省重点实验室成立。该实验室依托北京大学与湘潭大学共建的湖南先进传感与信息技术创新研究院的资源、技术优势,聚集了一批由院士领衔的高水平技术团队,聚力开展碳基集成电路、新型传感器相关的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开发应用,致力于为湖南省“三高四新”发展战略,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湖南先进传感与信息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彭练矛,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教授龚新高,湖南省科技厅副厅长曾立新,湘潭大学校长李伯超、副校长刘长青等出席揭牌仪式。刘长青宣读了“智能碳材料与先进传感”湖南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名单。该委员会由彭练矛、龚新高领衔,汇聚了一批业内高水平的专家学者,负责为实验室开展前沿研究提供战略指导。李伯超为彭练矛、龚新高颁发了聘书。曾立新与彭练矛为实验室揭牌。
曾立新对“智能碳材料与先进传感”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的成立表示祝贺。他说,“智能碳材料与先进传感”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作为一个重要的科技创新平台,对推动湖南省高新技术产业及战略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全省科技战线正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精神,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全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全力谋划推动全省科技创新实现新跨越。把创新平台建好是大家的共同目标,要一起携手共进,把实验室早日建成一流的科技创新平台。
当天,“智能碳材料与先进传感”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主任张志勇主持了实验室第一次学术委员会会议,汇报了实验室建设规划情况,并为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颁发聘书。湘潭大学教授张国军、北京大学教授胡又凡、湘潭大学教授曹觉先先后分享了研究报告。学术委员会委员就学术方向、发展目标和人才引进与培养等重要问题,为实验室今后发展提出了宝贵建议。
彭练矛对实验室的自身特色和优势进行了肯定,对实验室的定位、人才引进和科学研究等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他认为,实验室未来规划定位需要更加明确,更加注重产业化导向,重视创新产品设计与制备;加强科研技术支撑队伍的建设,建立起一支能够独立制备相关产品,并能完整展现出产品系统性能的工程队伍;强化与校外学者专家的合作交流,完善高端人才引进机制,把湘籍高层次人才的力量充分利用起来。
2017年,湘潭大学与北京大学纳米器件物理与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合作成立了“湖南先进传感与信息技术创新研究院”。作为“智能碳材料与先进传感”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的核心依托机构,湖南先进传感与信息技术创新研究院为实验室开展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在碳基芯片及传感器领域,湖南先进传感与信息技术创新研究院开发了系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抢占了前沿技术制高点,为湖南做大做强相关产业和提升地区综合实力提供了理论与技术支持,其提出的多次提纯和维度限制自组装方法,制备了大面积高纯、顺排、高密度的半导体碳纳米管阵列薄膜,首次实现了性能超越同等栅长硅基CMOS技术的晶体管和电路,奠定了碳基半导体进入规模工业化的基础,为我国芯片制造产业实现“直道超车”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