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党建频道文博之窗 → 正文

产业 | 探索共富路径 擘画美好图景——浙江临平的文旅融合发展之路

作者:发布时间:2022-10-15 19:27浏览次数:

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因水而兴、依水而荣,自古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的诗意江南。10年来,临平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将文化服务与城市发展、品质生活深度融合、协同推进。围绕“数智临平·品质城区”的发展目标,临平区积极探索共同富裕路径,城市颜值不断刷新,乡村气质不断提升,生活基底不断夯实,擘画出一幅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美好图景。

跨界共融文旅融合助推乡村振兴

“这些甲鱼壳上居然有手绘图案。”在临平区运河街道双桥村村口一座由旧厂房改造的甲鱼科普展示馆内,一名游客拿着手里的甲鱼壳爱不释手。手绘图案的甲鱼壳、甲鱼家族公仔等文创产品成为游客新宠。

作为曾经的“长征大队”,如今的双桥村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通过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大力推进乡村振兴。2011年,双桥村荣获全国“一村一品”生态鳖示范村,并将水产养殖尾水处置点打造成生态景点。村委书记沈锋介绍,针对甲鱼开发的文创IP连年亮相杭州、上海文博会。

在“长征大队”壁画前,一队考察团成员正在仔细聆听村党委委员戴秋娣讲述过去的故事。基于“长征大队”文化氛围,双桥村策划了“新长征学院”,年均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102批次参观考察团,带动村集体经济创收130余万元。

立足“长征大队”精神,双桥村打造“薪火双桥”品牌,以生态甲鱼、农文旅产业融合等为特色,规划西面大地风景组团、东面体验组团的全域格局,2021年共接待游客3万余人。双桥村找到了以绿色经济为核心、用旅游和服务牵动农业转型升级的共富密码。

通过引进社会力量、融合创新生产模式,临平区打造休闲观光旅游目的地,提升休闲观光体验。引进浙江绿鹰农业科技打造的草莓君农场,通过“草莓立架式无土栽培”模式,将生产场景转变为风景。同时,创新草莓采摘体验场景,打造60亩开放式农耕体验区,结合自然课堂、亲子教室,实现户外体验与室内互动相结合。此外,还打造以草莓君文创IP为特色的共享厨房展示运河美食与文化。2021年,该农场共吸引游客3.5万余人。

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临平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走出一条非遗助力乡村旅游发展之路。塘栖镇河西埭村将“卫家班皮影戏”作为“一村一品”项目重点打造,结合村“智、孝”特色文化,设立展陈馆和村皮影剧团,通过专门制作《百善孝为先》等剧本服务第二课堂,有效保护皮影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据了解,河西埭村皮影剧团开展专场演出50余场,吸引大量游客观看,其联合文旅公司开发的“皮影道具”系列产品也深受游客喜爱。

这些仅仅是临平区探寻共富发展有效路径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临平区着眼融合发展与服务深化,强化项目建设,不断探索文旅发展新模式,助力乡村振兴。

多管齐下公共文化服务优质共享

酷炫的水上歌剧舞台上,话剧《人世间》、舞剧《朱自清》、音乐剧《人间失格》等9部高清剧目轮番上演……9月,以“We Play”为主题的杭州临平大剧院首届“We Play”戏剧节启幕。在为期3个月的活动中,临平大剧院除上演名家名团的经典剧作外,还推出戏剧市集、戏剧社团邀请展演、音乐剧剧目竞演等不同主题单元,让观众共赏戏剧之美。

“我们依托临平大剧院、文化馆、国际秀场等一大批地标性文旅场馆以及智慧图书馆、文化公园等基层文旅体验点,已基本建成‘15分钟高品质文化生活圈’58个。每万人公共文化设施达4951平方米,超出全省平均水平34.9%。”临平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临平区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持续发力,是杭州市唯一省级公共文化服务现代化先行区创建对象。

如何让公共文化服务更好地惠及民众,实现精神共富?临平区为此不断培育特色活动品牌,先后举办了中国曲艺牡丹奖大赛、中国·临平国乐节等国家级赛事。“今年国庆节期间,我们举办了中国大运河室内合唱节,推出大师工坊、合唱快闪等系列活动,有近90支合唱团队参与。”临平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临平区正在创建浙江省首个中国曲艺名城,今年以来,开展了首届临平艺术节、宋韵文化艺术节、古海塘艺术节等特色主题文体活动以及元宵灯会、“藕花洲”系列、“相约”系列等惠民品牌文体活动近200场,原创曲艺小品《抢“地盘”》获第十二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节目奖。通过品牌惠民,为民众打造高品质公共文化生活。

现在的临平,购书可以享优惠、酒店可以免费住……文化服务与城市深度融合,让“文化福利”触手可及。临平区创新打造的“临享·文化保障卡”于9月全面上线,该卡突破户籍、年龄限制,鼓励本地市民、外来游客领取电子虚拟卡,保障公共文化服务权益,撬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

据了解,“临享·文化保障卡”领卡人数已突破20万,上线文化惠民打卡点达到1555个、开展惠民活动520余场,上架惠民文旅产品203款8500余件。同时,建成全省领先、全域覆盖的数智文化馆、智慧图书馆,云展览、云讲座等沉浸式便民活动年均服务群众500余万人次,智能化、个性化的公共文化服务进一步实现全民共建共享。

实践探索打造“非遗未来空间”

近年来,临平区致力于让非遗走进当代生活,在保护、传承、传播的基础上打造有温度的城市文化新空间——“非遗未来空间”,使之成为功能丰富、价值引导、信仰重塑的阵地。

历史悠久的清水丝绵、久负盛名的三家村藕粉等非遗项目琳琅满目……1月22日,“非遗未来空间”首个系列活动“临平Time×非遗Time”发布第一季概念店展,以“粼粼的运河”为主题,遴选滚灯、清水丝绵制作技艺、木船制作技艺、蚕桑习俗、元帅庙会等非遗项目,与代表性传承人联动,形成集展览、文创衍生、个性定制、互动分享为一体的非遗空间。

临平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临平Time×非遗Time”系列概念店展以“店×展×分享”为主题,倡导“美好生活×创意理念×文化共享”。“通过构建‘共性+个性’共享模式,打造集‘共性’的非遗知识普及与‘个性’的传统非遗助力文化共富。”该负责人说。目前,入驻该概念店展的非遗产品和衍生品达50余种,开展活动10余场次,共计实现引流5万余人次,销售产品600余件,带动周边商铺销售额近30万元。

5月20日,临平区“非遗未来空间”迎来“临平Time×非遗Time”系列主题店展第二季“非遗Time×致青春:不啻微芒 造炬成阳”活动,号召更多的青年人加入,在创意集市中展示非遗技艺和非遗衍生品,讲述青春守艺故事。

塘栖镇“王元兴”酒楼的“王元兴特色菜点烹饪技艺”被列入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参加活动的郭燕燕是“王元兴”酒楼第三代传人,她一直坚守传统技艺,用品质和手工工艺让客人感受杭帮菜的魅力。不仅是传承传统文化,更多的青年借助科技创新让非遗“老树发新芽”。杭缎织造技艺传承人姚雨婷在尽力恢复和保护即将失传的技法的同时,与国际和时代接轨,让传统的丝织工艺焕发新光彩。

临平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打造第二季主题店展,不断激发传承人的创新潜能。据了解,目前,有8位传承人在空间内分享交流,5位专业设计师、热心人士参与后期创新开发和研究。“商业运作与非遗创新开发共赢,邀请青年创业群体与非遗项目跨界联动,创造可持续发展生态圈。”该负责人说。

“非遗未来空间”构建了“1+N”功能焕新模式,在功能布局上打破传统展示空间,不设边界与固定功能,不断进行内容补充和功能更新,实现融非遗产品与衍生品销售、非遗陈列展示与公共分享于一体的“1个店+N种功能”。“它串联非遗整体性保护生态系统,吸纳更多社会力量加入,形成专业、全系、交密的非遗社群服务体系,助力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助推文化共富。”该负责人说。

上一条:书写新时代甘肃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访甘肃省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程亮

下一条:第四届中葡文化艺术节将亮相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