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党建频道文博之窗 → 正文

保护传承敦煌文化 共铸民族文化自信

作者:发布时间:2022-10-24 10:56浏览次数: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文化近30次,报告提出,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亲、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敦煌文化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艺术宝库,是世界文明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如何让敦煌文化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精神支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甘肃大有可为。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亮九层楼时,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逐渐苏醒,在喧闹声中迎来了新的一天。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部部长吴健和同事们,也在洞窟内开始了和时间的赛跑。

面对莫高窟彩塑和壁画衰变褪色等保护问题,经过30多年的不断探索,敦煌研究院逐渐探索形成了一整套适合敦煌石窟数字化保护的关键技术和工作流程,全面运用于“数字敦煌”项目。

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首站来到敦煌,从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角度阐明了敦煌文化的历史地位,对传承弘扬敦煌文化、加强敦煌学研究、推动敦煌文化服务共建“一带一路”等方面提出了殷切嘱托。

敦煌研究院文物守护者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全力构建敦煌文化对外传播体系,着力在平台建设、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技术支撑等方面发力,努力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全方位落地、创造性转化,在敦煌文物保护、文化弘扬等方面奋力谱写崭新篇章。

敦煌莫高窟有壁画洞窟492个。截至目前,敦煌研究院已完成了278个洞窟数据采集,164个洞窟图像处理,还有彩塑三维重建。2016年,30个洞窟的高精度数据在网上免费向全球网民展示,目前“数字敦煌”访问用户已涉及70多个国家,访问量超过1680万次,实现了敦煌石窟文物的永久保存、永续利用。

近年来,敦煌研究院还不断完善预防性保护体系建设。2020年底投运的国家首个多场耦合实验室,推进了敦煌文化遗产由抢救性保护向预防性保护的转变。真正让莫高窟得到真实、完整的有效保护,让莫高窟“延年益寿”,让千年古老遗产重新焕发出熠熠光彩。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回顾历史,正是中华民族这样具有开放包容胸怀的民族,才能容纳世界不同文明在敦煌交融交汇。

甘肃文化工作者牢记“国之大者”,聚焦国家所需、甘肃所能,讲好敦煌故事,传播中华文化,服务共建“一带一路”。舞剧《丝路花雨》被誉为敦煌舞的开山之作,以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和敦煌壁画为素材,博采各地民间歌舞之长,以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不仅将瑰丽多彩的敦煌壁画搬上舞台,同时艺术地再现了敦煌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古丝绸之路繁荣昌盛的辉煌景象。该剧创演43年来共计演出3867场,先后出访40多个国家和地区,观众达506.8万余人。《丝路花雨》是甘肃省舞台艺术上的精品佳作,艺术家们艺术初心不改,持续对作品进行打磨提升,给予了其常演常新的艺术生命。极好的讲述了中国故事,也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在共建“一带一路”的过程中,作为甘肃,更应当勇立潮头推动敦煌文化服务共建“一带一路”,做新时代中华文化的继承者、创新者、传播者。

2019年,甘肃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作出了建设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的安排部署。此后,酒泉坚持以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建设为引领,以产业融合发展为突破,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集全市之力倾力打造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积极抢占“一带一路”文化制高点,努力让敦煌文化“活”起来、文旅产业“火”起来。

随着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建设的不断推进,古老的丝绸之路再次焕发勃勃生机,地处河西走廊西端的酒泉正以崭新的姿态阐释“交响丝路、如意甘肃”的丰富意蕴。如今,“一核、多圈、一廊、多线”的文化旅游大格局正为酒泉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思路,注入更强动力。

深远的历史,赋予甘肃文化厚重的底蕴;壮丽的山河,赋予甘肃文化灵动的韵味;辽阔的地域,赋予甘肃文化包容并蓄的魅力。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把文化建设摆到突出位置,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提高文化产品供给水平,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不断守正创新,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文化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良好局面。

上一条: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下一条:2022中国(深圳)文博会澳门精品展开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