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党建频道文件下载 → 正文

永不停驶的“雷锋车”

作者:发布时间:2022-03-06 15:25浏览次数:

和煦的春风里,我们迎来了第59个“学雷锋纪念日”。在江苏连云港,有一个巾帼“雷锋车”组。半个多世纪,6代雷锋车手,500多位姑娘用自己的坚守奉献,践行着“宁愿自己千般苦,不让旅客一时难”的誓言,也赢得了“中国第一雷锋车”的美誉。

1963年3月,毛泽东主席亲自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一股学雷锋的热潮在全国铺展开来。连云港新浦汽车站的几个姐妹也坐不住了。78岁的朱秋霞,就是当年站上的第一代雷锋车手,她亲历了“雷锋车”从无到有的全过程。

那时,新浦汽车站离火车站有五百多米,两站之间没有公交车可供换乘,旅客拖着大包小包赶路,很不方便,老弱病残人群更是步履艰难。朱秋霞和李保英、郭兰凤等新浦汽车站职工,便利用工余时间,免费为南来北往的旅客挑运行李。朱秋霞说,她们的工具也从起初的扁担变成了平板车,后来又用上了三轮车,车子不同,名字也换过几次,但是大家还是习惯喊它为“雷锋车”。

在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浦汽车总站“雷锋车”事迹展览馆里,展出了很多照片,大部分都是《连云港日报》的退休记者李绪斌拍摄的。40多年前,李绪斌有一次外出采访途径新浦汽车站,正好看到几个年轻姑娘给旅客搬运行李,便用相机记录下来。几十年里,他前前后后积累了几千张照片,记录了六代“雷锋车”车手们为民服务的故事。

在这些照片里,留存下来时间最早的一张,拍自1978年4月份,从青岛到新浦来了一位老大娘,下车以后背着两个大包袱。当时“雷锋车”车手张素兰看到她以后,立刻上前接过两个包袱把她送出车站。接站、送站,别人有需要的时候搭一把手,雷锋车手们所做的就是这些平凡小事。但正是这一件件小事,几十年里在百姓心中逐渐积淀下厚重的深情。

1996年3月份,第二代雷锋车手史朝荣正准备下班,看见一位旅客坐在候车大厅角落里,便上前询问。得知他叫王廷记,生活困难,老婆离他而去,家里面还有两个孩子需要照顾。可王廷记没有告诉这些热心人,自己的口袋里已经留好了遗书。车站用困难旅客救助基金,捐助他500元钱,最后通知村干部把他接回了家。来自异乡陌生人的友善和温暖,让老王重新鼓起了生活的勇气。2005年春节之前,“雷锋车”车手们又到王廷记家慰问,送去了年货和农业用化肥。王廷记一家也过上了幸福的新生活。

风里来,雨里去,有欣慰的笑容,有感动的泪水,也有被质疑、被误解的委屈。前些年,车站出现了一些拉人力车挣钱的人,他们对“雷锋车”有意见,认为抢了他们的“生意”,就砸车子、搞破坏,还在旅客旁边起哄。说雷锋车不要钱是假的,到了车站就要钱。所以姑娘们经常是空车去,空车回来。姑娘们能不能顶住压力?这“雷锋车”还拉不拉下去?车站领导不止一次发起职工大讨论。大家越辩越明,只要是群众需要的,就要继续做下去。

接力59年的“雷锋车”,如今已经发展到第六代雷锋车手了。“讲历史、学前辈”,成为新浦汽车总站雷锋车手们雷打不动的入职第一课。这些90后、00后雷锋车手们起初还不适应,在车站接站的时候不好意思开口,后来经过老师傅的传帮带,现在已经挑起了“雷锋车”的大梁。

2021年冬天,一位广州来的老大爷,遇到了一件棘手的事情。因为儿子、儿媳打工脱不开身,他独自抱着十个月大的婴儿回老家。从连云港转车时,因为气温骤降,孩子被冻得哇哇大哭。雷锋车手们看见以后,有的回家给孩子拿来了棉服,有的给孩子喂起了米粥,当看到小孩躺在老大爷怀里安然睡着的时候,大家都感到特别欣慰。

第五代雷锋车手权太琦,还发现了一件特别让她感动的事情,“有的旅客出站以后,手里会拿着一张小纸条,小纸条上这样写着:出站后你会看到雷锋车,你跟她们走,就能转到你回家的客车了。看到这个小纸条,我心里面一阵暖流涌动,觉得我们雷锋车付出了这么多年,现在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只要时代需要,我们也一定不会让“雷锋车”在我们手上慢下来、停下来。”

半个多世纪以来,6代雷锋车手,500多位姑娘爱心接力,免费运送老弱病残孕旅客32万人次,运送行李包36万多件,累计行程超过20多万公里。从小扁担、平板车,到铁板车、人力三轮车,再到现在的电动观光车,“雷锋车”走过了近60年的风雨历程。“宁愿自己千般苦,不让旅客一时难”爱是双向流动,真心实意的付出、持之以恒的坚持,最终赢得了旅客的信任和赞许。

上一条:学习进行时丨“五个必由之路”!习近平揭示新时代中国“成功密码”

下一条:在实践中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