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蔓发,春山可望。”春节假期前半段,全国多地旅游迎来“开门红”。打开社交平台,除了有赞不完的旅游朋友圈,更有刷不完的爆款景区热搜。农历新年象征着幸福、团圆、和谐、好运,其对于中国人的意义毋庸讳言,很多家庭也会选择在春节假期外出旅游。无论是艳阳高照的海南三亚,还是白雪皑皑的东北“尔滨”,抑或灯火辉煌的“魔都”外滩,到处都呈现出游人如织、摩肩接踵的“人从众”景象。
春节假期外出旅游的目的除了有放松身心、体验风俗、打卡美景之外,更多的还是为了在家庭团聚的背景之下增进情感认同、描绘幸福蓝图。因此,良好的文旅体验对于每一位家庭成员来讲都至关重要,毕竟此时情绪价值已然超越了经济价值。回顾过去一年“火出圈”的山东淄博与黑龙江哈尔滨,为何能在经济体量不占优势的背景之下,一跃成为全国两大现象级“网红城市”?归根结底还是在于,两座城市均能及时回应需求、暖心服务游客,把“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贯穿于文旅服务的始终,赢得了广大网民的真心点赞与一众游客的“用脚投票”。仅以哈尔滨为例,通过查询公开数据,近一个月以来的热度总和依旧高达105.7亿,超高流量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已经不言而喻了。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为何在各地文旅“花式内卷”的现实图景之下,依旧有一些“天生丽质”的景区不温不火,掌握不了“流量密码”,甚至会收到游客的“一星差评”?分析背后的原因,尚有几点可兹参考:一是基础设施薄弱。受制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部分景区的景点之间道路等级低、串联性不强,没有以“文旅大环线”的模式组团打造,缺乏“一站式”通勤交通工具。存在“断头路”“回头路”现象,停车空间严重不足,游客满意度低、体验感差;二是文旅服务缺位。相关部门对“流量”“热度”的理解把握不够精准,不善于做好资源禀赋与网红经济结合文章。服务的精细化水平仍有差距,对饮食、住宿、交通、环境、安全的监管与疏导不够细致,外地游客时有被“宰客”“杀黑”的现象;三是宣传推广乏力。依旧在啃几十年前的“老本”,不善于依托本土厚重的文旅资源推陈出新、一鸣惊人。对新媒体运营的精髓领悟不深,不乐于听取建议、从善如流,难以接住“泼天的富贵”。普通市民参与度较低,面对外地游客的态度冷淡生硬。
在物质生活渐次丰盈的当下,人们已经不再羡艳于低层次的吃饱穿暖,更多的是追求精神家园的温度、厚度与深度。文旅服务若想成为“爆款”“顶流”,进而让“流量”变“留量”、让“过客”变“常客”,拉近心与心之间的距离才是最关键的要素,而不是让慕名远道而来的游客“花钱看脸色”“花钱找罪受”。与其空喊口号、沉溺过往,不如让文旅服务的每一处细节都走心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