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络访谈 > 正文

焦点访谈:智教融合 “育”见未来

作者:发布时间:2025年05月16日 23:00浏览次数:

人工智能正在赋能千行百业,教育也不例外。最近,教育部就发布了两项指南,科学规范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进一步培养具有人工智能素养的创新人才。近日记者采访时就了解到,很多学校已经把人工智能引入课堂,以“精准滴灌”的方式重塑教育生态,重构教学模式。

长沙湘江新区雷锋新城实验小学五年级的英语课,跟传统英语教学不同的是,在英语老师应佳颖的背后,还有一位上岗不久的新助手。

发音越标准,得到的“星星”越多,帮助老师打分的正是新助手——人工智能大模型,它会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发音情况实时反馈,奖励1到3颗“星星”,并实时呈现在智慧屏幕上。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在过去的传统教学中,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让更多的孩子开口说,一直是让老师比较头疼的问题。

2024年雷锋新城实验小学入选教育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名单,作为试点,学校与科技企业合作,引入智能语音、图像识别大模型技术,赋能全场景智能化教学,在AI听说智慧课堂模式下,每个学生都有开口练习的机会。

在雷锋新城实验小学,类似AI听说课堂这样的人工智能教育的实践探索已经深入到各个学科。

AI体育系统不仅会自动记录每一位同学的运动情况,还能自动为同学生成定制化的运动处方。

AI书写课堂上,人工智能系统能从笔画顺序、笔画数量、字体重心等10个维度对学生的书写进行分析和评测,并生成个性化学习报告,给出专业的建议。

作为人工智能教育基地试点一年多时间以来,雷锋新城实验小学已经实现全学科智慧场景应用全覆盖,跟过去传统的课堂相比,AI时代的课堂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湖南长沙雷锋新城实验小学党总支书记刘丰华:“从实际效果来看,孩子们形成了个性化学习的新常态,对课堂更感兴趣了,互动性更好了。老师们减负了,同时老师们应用AI的资源和数据来助力教学。”

据了解,目前湖南已有30多个区县,400余所学校将人工智能技术深度应用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家校共育等方面,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创新。

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革命并不局限于基础教育阶段,在一些职业院校,AI技术也被深度融入到了课程设计、实践训练以及家校沟通等各个方面。

在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汽车与交通学院,课堂上老师正在用AI助教给学生介绍电机检测项目及步骤。当输入课程主题后,AI马上显示出5个步骤,并且伴有每个步骤的详细视频。

跟过去老师讲解为主的传统课堂不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遇到的难点和易错点,输入相关的问题,人工智能大模型会搜索本地化部署的新能源汽车专业知识库,获取最新的技术和知识。

在课堂上观看了汽车检测的视频后,老师带着学生进行现场实训,学生通过AI智能体获得这款车型的性能数据,再通过实测来检验,获得了更直观的经验。在一个驱动电机控制器接入信号线的操作中,同学操作出现了失误。

在实训过程中,AI助教根据现场情况,给出了系统的电路图,同学们马上明白了问题出在哪里,并现场纠正。

课后,如果有同学在课程和实训中还有问题不明白,还有作为教师的数字分身的虚拟数字人老师,可以根据学生日常表现和历史数据预测其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AI助学,24小时在线提供辅导。今年3月,学校还自主研发了动作捕捉系统,未来在实训课上,可以实时捕捉同学们的操作过程并加以指导。

相比雷锋新城实验小学和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的人工智能实践,很多高等院校正在尝试用人工智能推动高等教育智慧化的变革。在北京理工大学的课堂上,赵自强老师正在给学生们讲授《设计与制造基础》的课程。全程上课的视频流会被同步上传到教学平台,人工智能从讲义中提取课堂的知识点,自动形成知识图谱。

课堂实录视频被传到云端以后,人工智能还可以对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自动进行分析评价,形成完整的课程质量督导报告。

除了线上教学平台、督导平台用上了AI,北京理工大学还借助生成式AI,为老师和学生推出了智能助理,可以作为智慧学伴检索课程,也能为师生提供其他的数据应用和信息服务。

这两年,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发展,教育领域的信息化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智慧课堂、智慧学伴、智能助理、智慧督导、智慧图书馆等智能体的涌现,不仅极大程度促进了个性化教育、个性化学习的发展,也在全方位引领教育产生数字化、智慧化的变革。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智慧教育研究分会理事长张军:“大模型大数据,包括人工智能,跟教育相结合以后,我们对教育的观念发生了革命性变化。随着智慧教育不断发展和演进,智慧教育将对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教育方式产生变革性影响。要抢抓机遇,在智慧教育改革实践中不断完善,最终使智慧教育跟人才培养能够无缝衔接,真正支撑国家智慧教育的发展。”

可能有人会说,人工智能越来越厉害,未来还需要教师吗?当然要。AI不是替代教师的工具,而是赋能教育创新的催化剂。随着AI逐步融入教育全链条,教育将变得更高效,更生动,更个性化,更能够因材施教。同时也要看到,AI赋能也面临数据隐私、算法偏见等技术伦理挑战,坚守教育初心,既积极拥抱AI,又划定发展边界、化解潜在风险,才能让AI更好地为我所用,助力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

下一条:焦点访谈:智慧中国 “新”中有“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