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网络访谈 > 正文

湖南脱贫记丨决胜2020的涟源:三个与“心”有关的脱贫故事

作者:张兴诚发布时间:2020年12月15日 18:35浏览次数:

1.jpg

涟源日新月异的乡村。

红网时刻记者 张兴诚 涟源报道

“都是沾工作队的光啊!”

“都是党的扶贫政策好。”

……

在涟源,尤其是在那些告别贫困的村庄,随时随处都可以听见这样的话语。

说这些话时,村民们的面前没有镜头,没有聚光灯,没有录音笔。他们的话发自内心,他们脸上的笑也发自内心,犹如秋日里湛蓝天空飘过的云、耳边吹过的风,那么纯净,那么的自然。

平静的话语背后,是发生在这里的一个个并不平静的故事,与脱贫有关,更与心与心的碰撞有关。

2.jpg

周正交新修的房子装修一应俱全。

心安之处是吾乡

安居乐业,这是无数人最朴素的梦想。而对于枫坪镇金家村的周正交来说,这个梦想却显得既迫切又无奈。

虽然这里就是他的出生地,但由于父亲属于“外来户”,没有自己的住房,全家在村里一直只能租房住。后来,初中没毕业的他辍了学,随当地人外出打工,长年累月徘徊在各个建筑工地,过起了“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日子。

即便是后来娶了老婆、有了小孩,也只是让漂泊的生活有了伴,不变的是仍然需要东奔西走,徘徊在各个建筑工地,勉强养家糊口。但是,糊口尚可,属于自己的家,遮风挡雨的家又在哪里呢?

随着年纪渐增,身为一家之长的担子渐重,加之深感“漂泊”的日子对孩子的成长、读书不利,“流浪汉”周正交终于下定决心回到了家乡。

但回家后的周正交面临的最大问题仍然是“安居乐业”——住在哪里?靠什么安身立命解决吃穿等基本的生存问题?

周正交关心的这一切,当地扶贫干部都已经帮他想到。

不仅想到了,而且已经行动起来。

根据周正交的实际情况,当地政府主动找到他,为他登记造册、建档立卡,将他们一家列为需要帮扶的贫困户。对于最要紧的孩子上学问题,当地政府也根据扶贫政策,为他的适龄子女申请了1万多元的教育扶贫资金,让孩子们实现了读书无忧。

因为周正交符合申请危房改造的条件,于是驻村帮扶工作队帮他申请了危房改造资金,周家几十年来一直发愁的无固定住处的问题由此得到了彻底地解决。

“居”能不能“安”,不仅取决于有没有自己的房子,也取决于有没有可“乐”的“业”——要想致富奔小康,发展产业无疑是关键中的关键。

周正交萌生了发展养殖业的想法。但启动资金从哪里来呢?

对于帮扶干部来说,最不怕的就是帮贫困户寻找资金支持,最担心的就是贫困户自己没有脱贫致富的闯劲和干劲。周正交的想法立刻打动了他们。于是,驻村帮扶工作队立刻开始了多方协调,顺利地帮他申请到了政府贴息的免抵押、免担保的2万元信用贷款。

有了启动资金,有了干劲,周正交一家的日子一天天红火起来。今年,在伺弄家里的几百只鸡和鸭的同时,周正交还承包了一个鱼塘,种了20多亩西瓜。农闲时,他还在附近的工厂找了份零工,一个月又多了3000多元的收入。妻子也在工作队的帮助下在村里获得了一份公益性岗位,每个月能拿到1500元的工资。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周正交养的鸡鸭一度出现“卖难”问题,又是工作队出面,采取“以购代销”的方式,帮他解决了难题,渡过了难关。

“做梦也没想到这辈子能拥有自己的砖房,还能在家挣钱。政府这么帮助我,我更要加油干,让家人过上好日子。”每天都能回家,到家就有热饭热菜,还能享受到儿女绕膝的天伦之乐,周正交看到了生活的奔头。

如今,周正交的大女儿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大学,妻子则正在学习网络销售,希望利用电商平台把自家的农产品卖出去,并准备继续扩大自家的养殖规模。

蓝天白云映衬下的金家村恬静如诗,风光如画,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站在自家院里的周正交,望着满院奔走鸣叫的鸡鸭,满脸的喜悦,因为,那叫声里,有他和家人未来的希望。

此心安处是吾乡,说的就是此时此刻的周正交吧。

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廖鹤松比周正交还要高兴,因为,近年来,他和他的队员们通过引导贫困户发展特色种养、家门口就业,将“精准扶贫”政策落到实处,使得全村72户236名像周正交这样的贫困户已经全部实现了如期脱贫,正在携手奔向更加幸福的小康生活。

3.jpg

秋收后,刘操兵组织群众把村里的水田翻整,准备种上油菜。

信心,从信任开始

恣意生长的水草,随风飘来的各种灰尘、树叶乃至鸟兽的粪便,以及随着大雨涌过来的各色污水,这些,最终都汇聚到稻田中的一个坑洞里,而这个坑洞则是金石镇双田村甘冲组村民们生活用水的取水点。曾经,这里的村民们一年四季难得喝上几天“放心水”。

直到2018年的3月,甘冲组迎来了刘操兵带领的帮扶工作队。

“必须让老百姓告别喝脏水的历史!”这是刘操兵到来后许给村民们的第一个承诺。

当年10月,在经历多次考察论证、多方协调资金甚至“化缘”后,甘冲组的安全饮水改造工程终于完工,圆了村民们的“自来水梦”。

两千多年前,商鞅在秦国都城咸阳南门外上演了一场“南门立木”的诚信故事,获得国人信任,开启了秦国富国强兵的改革征途。甘冲组的饮水工程无异于工作组的“南门立木”,在以实际行动获得群众信任之后,接下来的帮扶工作开展得非常顺利。

紧接着,双田村的电网改造也顺利完成,“村村响”、网络村实现了全覆盖,新修的水渠和生产机耕道迅速完成……基础设施的改善,为村民们的脱贫致富之路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摸底调查、建立贫困户信息档案、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双田村脱贫规划……刘操兵一步一个脚印地开展起了帮扶工作。

努力之下,伴随信任而来的,是群众对工作组扶贫举措的信心,以及信心基础上的大力支持与积极参与。

以村集体的名义注册“双跃合作社”,实行村社合一,充分整合利用土地资源,开展油茶种植;在油茶林套种药材,提供更多增收机会;千方百计招商引资,发展休闲农业、生态农业;实行“村企联建”发展养殖业,建立湘中黑牛养殖基地……扶贫工作队实打实的扶贫举措,为村民们的生活带来了真真切切的变化。

这一切的背后,是刘操兵和他带领的帮扶工作队,面对贫困群众时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使然,更是工作队从推进建章立制、强化学习教育、转变工作作风等方面着手,在日常工作中坚持与村支两委班子共同遵守,同协商、同决策、同落实,在同吃、同住、同劳动中相互促进,互相学习,不断提高村两委班子战斗力使然。

村民们说,现在日子过好了,是因为“遇到了好时代,碰到了好干部。”刘操兵说,“带领村民稳定增收,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帮扶干部的初心和责任。”

有道是,“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但很显然,有了满怀初心与责任的“车头”,还要有愿意跟着车头跑的车厢才行。而村民与工作组之间所建立的信任,恰恰就是那个连接车头与车厢的纽带——它连接着车头与车厢,也连接着党和群众的心。

peng.jpg

青丝熬成了白发的彭海波(右排中间者)正在和村干部商讨如何开展产业扶贫。

用“软磨硬泡”走进群众心里

“几亩薄土地,还能种出黄金来?”

“发展产业,钱在哪里?你们垫钱啊!”

“种下去,明年能赚钱还差不多。”

面对“上头”派下来的只有39岁的“第一书记”彭海波,荷塘镇湴里村的村民们满脸的不屑;听到这位“第一书记”嘴里不断念叨的“一村一口一社一企”“一户一项目”,村民们嘴里蹦出来最多的两个字就是“瞎搞”。

这当然也怪不得村民们,毕竟,这么一个要资源没资源、要产业没产业的村子,出门打工远比留在村子里种地可靠得多,搞土地流转就地发展产业,岂不是比“平地抠饼”还不现实?

况且,湴里村还是一个远近闻名的“上访村”,少数贫困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对“上头”派来的“第一书记”存有抵触心理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对于彭海波来说,湴里村的扶贫能不能有效开展,以及开展得是否有效,首先不是取决于发展什么产业,而是取决于能否获得群众的信任,或者说,取决于他能不能与群众交上心,走进群众心里。

交心需要靠嘴——村民对扶贫政策有误解,他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跟他们“软磨”。

交心需要让群众看到实效——为了争取更多政策支持,他千方百计硬挤时间“泡进”相关产业扶贫政策里刻苦钻研。为了让群众看到实际效果,他更精心组织村“两委”因地制宜招商引资,让群众看到项目落地、产业“开花”。

几年下来,彭海波成了村民们眼里那个“喜欢软磨硬泡”的人。而“软磨硬泡”的效果却是有目共睹的:产业发展赚了钱,房子越修越漂亮,马路越来越宽敞,“上访村”也变成了和谐村。

于是,村民们对彭海波的称呼变成了“彭老弟”“海波哥”,这位第一书记彻底走进了当地群众的心里。

那么,这几年彭海波和当地干部群众一起干了些啥?

他们引进了涟源市金臻农业科技公司,流转村属集体茶林300亩,发展柑桔产业;他们引进了涟源市双应惠农业公司,投入资金一百万,发展肉鹅养殖产业;他们引导君德环保公司的制鞋车间转行,与荷塘世标科技公司合作,进行艾草加工,让村民在家门口创业;他们搞起了葡萄种植基地,吸引城里人前来采摘,让贫困户在家门口赚钱……

如今,湴里村早已顺利实现脱贫“摘帽”,产业发展也步入了“快车道”。而4年前还是满头青丝的彭海波,已是白发满头。哪怕此时,他才不过四十出头。

8.jpg

涟源境内日益便捷的交通和漂亮的村居。

在涟源,每聆听一次正在这里上演的扶贫故事,我都会被深深打动一次。而一次亲身经历,更是让人感慨万千。

那是一个深秋的夜晚,涟源街头,一天,在当地蹲点的我走进了一家饭馆。

在这里,我遇到了一位热情好客的老板娘。

当得知我是为扶贫远道而来时,老板娘主动给我加菜,并且坚决不肯收取费用。老板娘说:“你们大老远来帮我们,又是修路又是架桥,还帮我们村里养鸡养鸭,开个饭馆还帮忙申请贴息贷款……对我们帮助大着呢!送碟小菜算什么。”

同样,没有镜头,没有聚光灯,只是一个陌生人与另一个陌生人的相遇,老板娘却主动献上了一份感激之情。

这感激与其说是献给我的,不如说是献给千千万万扶贫工作者的,在与贫困户的朝夕相处中,在呕心沥血的辛苦努力下,他们帮助贫困户实现了脱贫致富,也与贫困户实现了心与心的交融。

上一条:慈利县三合镇扎实开展农村计生奖扶对象调查摸底工作

下一条: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