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9向日葵国际教育暨京师教师教育高峰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学堂举行。本次论坛以“全球胜任力:面向未来的青少年核心素养养成”为主题,共同探讨如何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未来一代。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周作宇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希望教育工作者能跳出传统的思维框架,重新审视生活,审视教育。周作宇从“过去未去”“未来已来”和“未来以后”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践行新时代教育使命。首先,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将过去的精华经验保留并发扬;其次,正视未来的到来,抓住机遇,并用未来的观点审视当下;最后,打通过去、现在、未来的通道,进行跨地区、跨国家、跨文化的教育建设发展,超越小我,建构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视角的,基于当下的设计。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基本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辛涛教授以“核心素养与基础教育评价改革”为主题,阐述了核心素养建构的相关内容。他指出,教育期望与现实环境往往存在落差,而核心素养就是将这一落差弥补的关键因素。他首先从核心素养的提出、基本定位和框架三个角度,全面介绍了核心素养。然后,从基于核心素养的评价改革要点入手,用多个案例展示了核心素养如何与课程评价相关联。最后辛教授指出,当下人们生活在虚实结合的信息生态环境中,运用信息技术重构学校的生态体系将成为当前乃至未来教育的重中之重。
PISA资深政策分析师Tarek MostAafa博士介绍了“PISA全球胜任力评估框架”的主要内容。该框架由经合组织与哈佛大学零点项目共同发布。在该框架中,全球胜任力被定义为:“全球胜任力是指对地区、全球和跨文化议题的分析能力,对他人的看法和世界观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开放、得体和有效互动的能力,以及为集体福祉和可持续发展采取行动的能力。”Tarek Mostafa博士阐释了这一定义所指向的四个目标维度、构成要素和评估策略。他强调,当代学校需要帮助学生独立思考,对学生们来说,跨学科运用知识、批判性地思考与分析信息、理解不同视角尤为重要。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周作宇教授,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副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辛涛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廉思教授等出席论坛,围绕“四有”好老师与青少年成长、核心素养与基础教育评价改革、全球胜任力评估与教师培养等主题进行深入了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