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培训 > 正文

协调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方面的力量,建设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作者:发布时间:2023年03月29日 08:55浏览次数:

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完善政治体制建设

从法律意义上讲,大学生已经具有行使具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资格,不仅有自己需要承担的责任和履行的义务,行使的权利也需要得到法律的保障。

因此要多方位拓宽大学生参与行使民主权利的渠道,为大学生搭建利用本专业知识为热点难点建言献策的平台。

把自身的发展与地方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自觉为法治社会的建设出谋划策贡献力量,出台更加完善的政策保障大学生就业,解决后顾之忧。

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都是大学生精神力量的源泉,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全社会。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艺创作者的整体素质,激发文化创作的活力,创造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道德风尚,人人知法守法,积极向上。

激励大学生热爱生活,努力奋斗,坚定大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自觉弘扬社会主旋律。

创建幸福有爱的家庭环境。家庭作为一个人诞生成长的根基,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为孩子奠定了思想品德发展的基础,父母及身边亲友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三观形成。

氛围和谐轻松的家庭是孩子快乐成长的起源,正直善良的家风传承是发展学生美德的重要影响途径。

而在对家庭环境与孩子创造力的相关性调查研究上面发现,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比较高、更积极的家庭氛围环境对孩子的创造力具有促进作用。

因此,创建一个积极的家庭环境系统是必须且必要的。建立积极的亲密联系。家庭联系中主要分为三种。

第一种是亲密联系,主要是指以婚姻联系为纽带的夫妻双方,第二种是亲子联系,也即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联系,第三种则是邻里联系,一个家庭与周围邻居之间的相处。

在这之中,夫妻联系是否和谐是孩子最早能够感受到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一个家庭的和谐氛围首先就体现在父母之间的相处

父母之间是互相平等、互相尊重、以爱为出发点的相处状态。

那么孩子也会在这种相处模式中形成平等待人、尊重他人的观念。

如果父母之间是争吵冷战的相处状态,那么在这种家庭氛围下成长的孩子则会对人际联系的相处感到恐惧,逐渐发展为不愿扩大社交,不愿意与他人打交道,形成闭塞自卑的心理。

如今大多数家庭里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得到父母的爱只是了解被爱,而最早开始学习“爱人”则是来自于父母之间的亲密相处。

夫妻之间的积极情感体验、展现出来的付出与爱就会让孩子感受到如何“爱别人”,只有夫妻之间和睦相处,积极开明的家庭氛围才有可能形成,孩子也才会在这种氛围下学会爱与被爱。

单亲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在思想、心理和行为等方面更容易出现问题。

建立积极的亲子联系。亲密的亲子联系体验能够让孩子感受到正向的情感体验,亲子联系虽然有血缘作为纽带连结。

但是需要父母在相处中采用科学养育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养,掌握孩子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规律,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养育方法。

父母应当认识到,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具有自己的独立人格,是需要获得隐私空间、尊重、信任的个体。

不把孩子作为父母的附属品看待是孩子获得平等的前提,倾听与尊重或许比棍棒教育更能使孩子懂得感恩,赞美与欣赏比打压更能使孩子发挥所长。

父母的爱内敛而深沉,勇于表达才能让孩子体会父母的用心良苦,在日常生活中,要多表达对于孩子的关心和爱护,用积极引导的方式表达对于孩子的期望,少用命令式语气与孩子沟通。

家庭的教育引导功能非常重要

家庭的教育引导功能不仅在孩子的幼儿与青少年时期重要,在进入大学之后同样非常重要。许多父母在孩子进入大学之后便开启“放养模式”。

而此时正是孩子独立与外界社会进行频繁接触、树立正确三观的重要时期,父母的积极引导和关爱是孩子积极调整心态、正确面对困难的有力支撑。

父母积极参与到孩子的生活中会让孩子感受到并不是自己一个人在面对挑战和困难,父母对孩子给予的温暖和积极的情感反馈会让孩子减少焦虑。

亲子联系越亲密,孩子的心理就会更健康,而抑郁倾向比较严重的孩子,大多家庭亲子联系比较差。建立积极的邻里联系。

父母以身作则,遵纪守法,与邻居和睦相处,在生活中为孩子树立榜样。

父母的行为方式会影响孩子对待他人的态度,与邻居互帮互助、礼尚往来,孩子会在耳濡目染中模仿这种和谐的邻里联系,在与别人相处时,模仿大人言行,为良好品德的培养打下基础。

立德树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任务,也是家庭教育的起点,孩子美好品德的养成需要家长言传身教。

美好的社会需要社会成员之间主动接近,培养社会成员的归属感,积极的邻里相处方式会形成和谐的社区环境,身处其中的成员也会与积极环境互相成就,得到积极反馈,从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

打造健康有益的校园环境。校园环境作为重要的载体和媒介,承载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传递。

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大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系统的校园环境建设,可以让学生身处其中感受到潜在的向上力量,激发学生内心的爱校建校情感。

学校可以通过物质建设和文化建设,双管齐下,既用物质环境美化校园,增强学生的便利性。

又用文化环境传递校风校训、教育理念,增强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真正做到“我校即我家”,用心感受校园文化,主动投入到校园建设中来。

营造积极的校园物质环境

校园内的物质环境也即硬件设施,相对于文化精神建设来说更能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校园建构。

规划清晰风格明确的教学楼、设施完善温暖明亮的宿舍楼、如沐春风眼前一亮的校园绿化、多种多样包容时尚的食堂等等。

学生在校园建设中感受美、发现美,提高对美的审美能力,感受生命的律动和来自学校的人文关怀。

学生需要安静的学习环境也需要活力的运动场所,这些需求更需要校园建设和谐有序的规划,宁静的山河湖水旁可以帮助学生放松身心,亲近自然,发掘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而运动场所和运动设施的完善,又能在学生学习之余增强体魄,只有先保证身体的健康,才能够拥有更好的学习成绩。

与时俱进更新教室内的教学设施,教学方式就不仅仅停止在“课本”与“说教”,全方位、多立体的打造“沉浸式课堂”,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增强师生互动。

将教学楼、图书馆等设施进一步完善,这些地方不应成为学生倍感压力的地方,而可以成为学生欣赏美、发现趣味的地方。

既要给学习的学生提供外在的物质设施保障,又要发挥教育功能,强化教育资源的利用,激发学生想学、要学、爱学的兴趣和动力。

校园周边的环境建设同样也要重视,虽然是校园外,但是因为紧邻学校,周围的物质环境建设影响不容小觑。

有些明显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商铺等学校应及时警惕,有意识的建设校园周边环境,实现对学生的兴趣引导和精神引导。形成积极的校园文化环境。

如果说物质环境的建设是基础保障,那么人文精神的传承则是一个学校的名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是分不开的。

学校的校训、教育理念、校风学风建设和文化活动等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人文素质,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在无形中就会带动学生自觉投入到学术研究中。

所以除了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作学术报告和讲座论坛等,还可以为学生搭建自由的学术交流平台,使学生在畅所欲言的学术交流环境中分享自己的观点,取长补短。

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建校初衷是学校的灵魂所在,围绕学校传统和具有重大意义的节日。

例如建校纪念日等打造学校自己的文化形象,追溯学校的历史,带领学生深入了解自己的母校,发动学生集思广益为学校的校歌、校徽或校园文创产品等贡献设计理念。

亲身参与到建设校园中来,加强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所具有的复杂性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密切关注和配合。

只有协调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等方面力量,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才能最大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真正建设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上一条:科学家为多肽仿生材料应用“画像”

下一条: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要抓住三个关键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