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有效普及,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提出了挑战。课堂教学是高校立德树人的主渠道,积极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频共振,强化教学实效性、守好“课堂关”,是实现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打造“三全”育人格局的重要举措。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化问题驱动,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持续提高课程思政教学实效性,是高校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必要举措。本文结合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社会思潮专题”(下文称“社会思潮课”)课程教学的具体实践,从强化问题意识、注重问题导向出发,讨论进一步优化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
强化问题意识,积极拓展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新思路
社会剧烈变迁进程中,诸如“社会思潮课”等与社会热点联系紧密、政治敏感性强的课程,往往涉及对以公平为基本价值取向社会中下层问题的拷问与思考。强化问题意识、关照社会现实,不仅能够提高课堂传授理论知识的现实说服力与教学吸引力,还有助于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科学审视、正确评价社会问题中坚定理想信念、勇做时代新人。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当代中国社会变迁进程中公平为基本价值取向的中下层问题为关照,在紧密贴近社会现实中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聚焦社会各领域的复杂问题。从“古今中外”的视角审视社会广泛关注、网络舆情频现、学生存疑较多、对课堂教学影响较大的社会问题,整合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程思政教学中社会问题剖析的“靶向效应”: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出发,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问题,剖析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复古论”、封建迷信沉渣泛起等热点问题;从西方大国假借自由民主人权之名对华推行价值观外交、大搞“颜色革命”出发,解读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华盛顿共识”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干扰问题。
践行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引导他们选取案例、突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方法,科学审视、正确评价社会问题。坚持教师课堂讲解与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相结合,师生协同选取典型案例、展开“解剖麻雀”式的深度剖析,充实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参与度与教学趣味性: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以道德为底线,组织学生采取小组讨论、学生课堂展示的形式,深度剖析、系统解读社会热点事件,在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中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拓展教学视野;结合世界政治经济最新形势、选取与课程内容联系紧密的热点事件加以解读,比如,以2021年德国联邦议院选举中社会民主党得票率介绍国际民主社会主义运动的最新动态,着力培养学生的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
聚焦课程核心内容、突出重点问题,把控价值导向、注重思想引领,做到问题与主义相统一,引导学生在认清社会问题本质中,进一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统一、理论研判与技术甄别相结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以较高的政治站位和思想认识有效利用课堂这一主阵地,实现知识传授与思想道德指引的深度耦合,强化“三全育人”: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恪守社会问题剖析的底线意识,强化政治意识、遵守课堂纪律,切实规避负面问题展示过多、背离课堂教学主旋律的不良倾向;坚持党建引领、信仰先行,充分发挥班内党员干部、优秀团员的积极作用,持续强化学生课堂学习中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注重问题导向,不断推进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新实践
坚持以情景式、探究式、设疑式问题驱动法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有效运用,聚焦以公平为基本价值导向的社会中下层问题,关注社会热点、把握学术前沿、注重对学生思想动态与行为倾向的研判,不断提高课程教学的趣味性与吸引力,对于课堂教学效果、育人效应的有效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情景式问题驱动。在教学导入环节,教师以情景式问题驱动方法的有效运用,从引导学生确立正确价值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审视社会问题出发,提取学生身边,尤其是网络空间与教学内容联系紧密的热点问题,以特定情景的创设引发学生深度思考,不仅能够降低专业知识讲解的抽象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推进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有机结合。比如,从欧洲难民危机以来各国政局变动的情况出发,讨论右翼民粹主义、极端民族主义思潮的全球泛起,引导学生在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的对比中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教学过程中,从考察问题、辨析本质、坚定信仰的立场出发,结合教学内容设定问题、营造情景,让学生将课堂学习到的知识及时地运用到社会问题的思考与解决中去,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有效掌握,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教师第一时间洞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便于教学进度的及时调整、更好地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探究式问题驱动。课程思政教学中,设置一些趣味性强、衔接性高的启发性问题用于知识讲解与思想启迪,有利于学生理解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以及正确价值观的确立。教师以前期课堂讲解为基础,设置探究式问题的小组任务,为学生提供用以探究思考的问题,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确定课堂讨论、探究式思考的主题。面对这些主题,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查阅资料、主题分享,进行思维的碰撞,引导学生更加科学地审视、正确地评价社会现实,掌握以马克思主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探究式问题驱动教学法得以良好运用,关键在于师生的共同努力,因此,在探究式问题的设置、学生小组讨论、课堂展示、深度解读各个环节,教师都要积极参与、全程指导,既要从专业知识的理解层面与学生进行深度交流,又要从价值引领角度把控课程探究式问题思考的政治方向。
设疑式问题驱动。坚持牢守课堂纪律的政治底线,鼓励学生发散思维、积极提问,以设疑式问题驱动法的有效运用,巩固已学知识、正确看待社会现实、科学评价社会问题。一般来说,教师是设疑式问题的主要提出者,不过,学生往往也会提出相应的问题,如果能够保证学生提问的有效性,对于课程思政教学来说更具启发意义:说明学生已经对前期所学知识有了一定的掌握、进行了较为深度的思考、拥有了探究学习的主动意识。一方面,教师要在明确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动态把握学生的思想观念与行为倾向,围绕课堂教学内容、学术前沿、社会热点事件、网络舆情走向,有针对性地高质量选取特定主题展开设疑式提问;另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持续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引导其主动提问、深度思考,尝试独立回应教学内容中所关涉的社会问题,不断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育人效应的提升。